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李景虹院士团队招聘博士后、特任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生物分析化学研究中心李景虹院士团队拟招聘2-3名博士后,1名特任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以下方向之一的研究工作:1.基于质谱分析的单细胞组学研究;2.基于扫描隧道显微镜的生物单分子体系分析研究;3.其它分析化学和生物学交叉方向。

一、岗位需求

博士后研究员

  1. 年龄不超过35周岁;
  2. 取得211及以上院校博士学位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在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国际期刊发表过至少1篇SCI论文;
  3. 专业要求: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等。拥有以下背景者优先:1.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离子淌度谱研发以及单细胞研究;2.分子电子学、微尺度测量、电化学研究。
  4. 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英文写作能力;
  5. 思想品德端正,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热爱思考和学习,踏实勤奋,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6. 符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关博士后管理的规定。

特任副研究员

  1. 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
  2. 国内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或优秀博士后;国外著名高校优秀博士毕业生,科研业绩突出,在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国际期刊发表过至少2篇SCI论文;
  3. 博士或博士后阶段从事过以下研究方向之一:1.质谱分析方法学开发,质谱仪器研发,单细胞转录组、蛋白组等相关研究;2.分子电子学、单分子电学测量、扫描隧道显微镜等相关研究。
  4. 思想品德端正,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热爱思考和学习,踏实勤奋,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5. 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英文写作能力;
  6. 符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关特任副研究员管理的规定。

二、岗位待遇

博士后研究员

  1. 参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岗位招聘指南》执行,详见:http://employment.ustc.edu.cn/cn/indexinfo.aspx?sign=120
  2. 微尺度杰出博士后:年薪52万元起;微尺度优秀博士后:年薪34万元起;获学校墨子杰出青年特资津贴:年薪25~35万元起;普通博士后年薪20万元起(含合肥市五险一金及租房补贴);
  3. 子女在科大幼儿园、附小、附中就学;
  4. 可作为负责人申请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市各级课题,获得基金后可按项目预算自行支配;
  5. 博士后期满考核优秀,可申请学校的“特任副研究员”岗位。

特任副研究员

参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岗位招聘指南》执行,详见:http://employment.ustc.edu.cn/cn/indexinfo.aspx?sign=126

  1. 获学校墨子杰出青年特资津贴:年薪28~38万元起;基础年薪23万元起(含合肥市五险一金及租房补贴),平台支持上不封顶。
  2. 子女在科大幼儿园、附小、附中就学;
  3. 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落实适宜的办公和实验用房;
  4. 提供相应标准的人才公寓租房,对不要求安排人才公寓住房者发放租房补贴;
  5. 可作为负责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市各级课题,获得基金后可按项目预算自行支配;
  6. 如取得突出的工作业绩或聘期考评优秀,可申请转为副教授岗位;
  7. 如在聘期内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或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可自动转为教授岗位;如在聘期内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可自动转为特任教授岗位。

三、应聘方式

符合上述条件的应聘者请提交个人简历、研究经历、代表性成果及三封教授推荐信,发送至王智慧老师邮箱:wzhihui@ustc.edu.cn。邮件标题注明“应聘岗位和方向+本人姓名+毕业学校+所学专业”。

四、团队简介

 生物分析化学研究中心 (以下简称“中心”)为2021年由李景虹院士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牵头成立的高端研究平台。中心以“面向人类健康的化学研究”为重要着眼点,发展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医学、材料学等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科学研究,旨在建立由分子基础到生物机制到临床应用的系统性研究平台。

李景虹: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化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主任,2021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研究中心建立生物分析化学研究中心。1991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学位,1996年获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近年来致力于电分析化学、生物电化学、单细胞分析化学及纳米电化学和电化学环境能源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以通讯作者在Nature Nanotech., Nature Protocol,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Anal. Chem.等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近400篇,应邀在Acc. Chem. Res., Chem. Rev., Chem. Soc. Rev.等期刊发表综述,论文被引用>50,000次,H-index 114。2015-2020年连续入选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任Chem. Soc. Rev., ACS Sensors, Biosensors Bioelectronics, Small Methods等期刊编委。

邓兆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副院长。2014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1-2000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和化学系学习并获理学学士和博士学位,2000-2002年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后,2002-2005年美国普度大学化学系博士后。自2005年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研究工作集中在DNA纳米自组装化学领域,已在Acc. Chem. Res.,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Nano Lett.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受邀撰写国内、外学术专著6章。曾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等奖项。应邀担任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和Chinese Chemical Letters等国内外期刊编委。

黄光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2008-2012年在美国普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主要从事质谱分析方法研究及其在生物大分子和代谢相关小分子的分析中的应用研究。研发了一系列成像质谱和单细胞质谱分析平台,为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表征方法。目前研究方向主包括:1)单细胞代谢组和蛋白组;2)细胞环境相互作用原位分析;3)小体积样品质谱分析新技术研发等。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及面上项目,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以及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等课题。在Cell、PNAS、Angew. Chem. Int. Ed.、Anal. Chem.等国际期刊上发表系列论文。

李玥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特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2012年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2017年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并于2017-2018年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2020年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及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21年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生物分析化学中心及单分子物理与化学研究部任特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分子电子学方法的单分子分析,包括:1)单分子电分析化学,2)生物活性体系的多模态单分子表征,3)单分子器件的研发,4)单分子内量子行为的检测。近年来在Nature Materi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 JACS, PNA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系列论文。

 代表性论文

  • Ningqiang Gong, Xiaowei Ma, Xiaoxia Ye, Qunfang Zhou, Xiaoai Chen, Xiaoli Tan, Shengkun Yao, Shuaidong Huo, Tingbin Zhang, Shizhu Chen, Xucong Teng, Xixue Hu, Jie Yu, Yaling Gan, Huaidong Jiang, Jinghong Li*, Xing-Jie Liang*, Carbon-dot-supported atomically dispersed gold as a mitochondrial oxidative stress amplifier for cancer treatment, Nature Nanotechnology2019, 14, 379.
  • Ying Wang, Longhua Tang, Zhaohui Li, Yuehe Lin,Jinghong Li*,In situ simultaneous monitoring of ATP and GTP using a graphene oxide nanosheet–based sensing platform in living cells, Nature Protocol 2014, 9, 1944-1955
  • Xiaonan Shan, Ismael Díez-Pérez, Luojia Wang, Peter Viktor, Ying Gu*, Lihua Zhang, Wei Wang, Jin Lu, Shaopeng Wang, Qihuang Gong, Jinghong Li*, Nongjian Tao*, Imaging the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of single nanoparticles, Nature Nanotechnology2012, 7, 668-672
  • Jilin Xia, Fang Chen, Jinghong Li*, Nongjian Tao*, Measurement of the Quantum Capacitance of Graphene, Nature Nanotechnology2009, 4, 505-509
  • Hongying Zhu; Ning Wang; Lei Yao; Qi Chen; Ran Zhang; Junchao Qian; Yiwen Hou; Weiwei Guo; Sijia Fan; Siling Liu; Qiaoyun Zhao; Feng Du; Xin Zuo; Yujun Guo; Yan Xu; Jiali Li; Tian Xue; Kai Zhong; Xiaoyuan Song; Guangming Huang;* Wei Xiong ;* Moderate UV Exposure Enhances Learning and Memory by Promoting a Novel Glutamate Biosynthetic Pathway in the Brain, Cell, 2018, 173(7): 1716-1727.
  • Hongying Zhu ; Guichang Zou ; Ning Wang ; Meihui Zhuang; Wei Xiong;* Guangming Huang;* Single-neuron identification of chemical constituents, physiological changes and metabolism using mass spectrometr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7, 114(10) : 2586-2591.
  • Yuting Chen ; Gongyu Li ; Siming Yuan; Yang Pan; Yangzhong Liu; Guangming Huang;* Ultrafast Microelectrophoresis: Behind Direct Mass Spectrometry Measurements of Proteins and Metabolites in Living Cell/Cells ,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9, 91(16): 10441-10447.
  • Gongyu Li; Shihui Zheng; Yuting Chen; Zhuanghao Hou; Guangming Huang;* Reliable Tracking In-Solution Protein Unfolding via Ultrafast Thermal Unfolding/Ion Mobility-Mass-Spectrometry,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8, 90(13):7997-8001.
  • Gongyu Li; Siming Yuan; Yang Pan; Yangzhong Liu; Guangming Huang;* Binding States of Protein-Metal Complexes in Cells,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6, 88(22): 10860-10866.
  • Yueqi Li, Marius Buerkle, Guangfeng Li, Ali Rostamian, Hui Wang, Zixiao Wang, David R Bowler, Tsuyoshi Miyazaki, Limin Xiang, Yoshihiro Asai*, Gang Zhou*, Nongjian Tao*. Gate controlling of quantum interference and direct observation of anti-resonances in single molecule charge transport. Nature Materials2019, 18, 357–363
  • Yueqi Li, Hui Wang, Zixiao Wang, Yanjun Qiao, Jens Ulstrup, Hong-Yuan Chen*, Gang Zhou*, and Nongjian Tao*. Transition from stochastic events to deterministic ensemble average in electron transfer reactions revealed by single-molecule conductance measurement. PNAS2019, 116 (9) 3407-3412
  • Yueqi Li, Naomi L Haworth, Limin Xiang, Simone Ciampi*, Michelle L Coote*, Nongjian Tao*. Mechanical Stretching-Induced Electron-Transfer Reactions and Conductance Switching in Single Molecules.   Am. Chem. Soc.2017, 139, 41, 14699–14706
  • Yueqi Li, Limin Xiang, Julio L. Palma, Yoshihiro Asai & Nongjian Tao*. Thermoelectric effect and its dependence on molecular length and sequence in single DNA molecules. Nature Communications2016, 7, 11294
  • Hui Wang, Zixiao Wang, Yan Wang, Joshua Hihath, Hong-Yuan Chen*, Yueqi Li*, and Nongjian Tao*. Potential Dependence of Mechanical Stability and Electronic Coupling of Single S–Au Bonds. Am. Chem. Soc.2018, 140, 51, 18074–18081

五、学校与学院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医学、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由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和安徽省三方共建;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985工程、211工程,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成员。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微尺度国家研究中心)是科技部2017年11月批准组建的六个国家研究中心之一,依托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在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建十余年的基础上组建。微尺度国家研究中心通过整合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和信息这五个一级学科的研究力量,在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一个以多学科综合为特点、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交叉前沿领域为导向的新型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微尺度国家研究中心现有一支466人的研究队伍,其中教授/研究员244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1位、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4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0位、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12位、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5位、青年拔尖人才6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7位,10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和6个教育部创新团队。    

 

 

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
关注时代学者微信公众号,及时获取更多信息

QR Code 手机访问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