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2025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入选名单正式揭晓!本次入选名单中,30岁以下的有2人,最年轻的入选者只有26岁,其中有25位获奖人来自中国。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作为全球领先的科技智库,以敏锐的科技洞察力而闻名。其“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MIT Technology Review Innovators Under 35,简称“TR35”)已连续评选20余届,成为全球极具影响力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评价体系之一。TR35于2010年开始区域性评选,其中,全新版TR35亚太区评选于2021年开启。根据具体创新贡献及影响。入选者将分别被授予远见者、先锋者和发明家等奖项类别。
根据名单,本次有8所中国内地高校的学者入选,分别是复旦大学(3人)、清华大学(2人)、上海交通大学(2人)、北京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2025年“35 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入选者完整名单如下:
部分入选人简介
他融合了多种基础模型与机器人感知和执行,为机器人智能开辟了新的技术路径。
她通过提升能源转换系统的效率与可持续性,为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提供新方案。
他开创了“算子学习”的理论、算法与应用,显著提升了模型在特定领域的精度、效率与泛化能力。
他训练大语言模型进行复杂策略推理与人机协作,并实现商业化。
他通过 AI 赋能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并成功流片。
他提出了一套分布式群体协同框架,提升无人机集群在未知环境中的表现。
她开发了新型类血管电子支架,在活体内实现了神经再生、迁移和修复。
他通过高维光场调控技术,实现了对光波的动态精密控制。
他开发并验证了一系列实用量子算法,推动量子计算在化学、材料等领域的应用。
他利用新型二维半导体材料提升闪存的性能极限。
她延长了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使用寿命,提升了废弃物的能源回收效率,并实现了基于污水的智能化流行病预警。
他提出可重构存算一体架构范式,为解决 AI 算力瓶颈提供高能效芯片方案。
他致力于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研究,解决了该领域长期缺乏理性设计的难题。
他通过界面及组分工程创新策略,解决了钙钛矿器件面临的部分关键问题。
他致力于解决自动驾驶领域的“黑盒”信任危机。
她开发的新型纳米膜、互渗型界面有效提升了微纳传感器的性能,可实现长时间连续体液监测。
他推进了微型机器人系统的医疗场景应用,完成了精准微创手术及智能诊断等任务。
他开创了零知识机器学习,为区块链互操作性提供了无需信任的解决方案。
她的研究为实验发现新型电子和声子特性材料提供了理论框架。
他提出了智能反射面通信技术,以解决 6G 网络中的覆盖、成本与功耗挑战,并推动通信感知计算的深度融合与应用。
她开发了高质量二维材料快速批量化制备的方法,推动新型半导体领域跨越式发展。
他设计了新型的二氧化碳加氢催化系统,用以合成可持续航空燃料。
她基于 p 型半导体提出全新的材料体系,极大提升了性能表现。
他通过系统性的材料设计与制备方法创新,为工业用分离膜提供新的技术路径。
她实现了对纳米激光器的全新设计,为生物成像和光通信提供了新思路。
有意了解海外优青申报或其他引才项目申请的人才,可以扫描右下方二维码,添加时代学者工作人员微信(微信号:shidaixuezhe2),咨询项目申请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