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理事会宣布,经过对提名进行广泛的同行评审,已有329名杰出学者当选为2025年欧洲科学院新当选院士。
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成立于1988年,是欧盟的“国家科学院”和法定科学顾问,由英国皇家学会和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瑞典等多个代表欧洲国家最高学术水平的国家科学院共同发起成立,总部位于英国伦敦。
作为国际上学术领域最广泛、学术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科学组织之一,欧洲科学院的院士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生命科学4个学部及23个学科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主要在欧洲各国的院士中遴选,代表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界最高的科学水平和学术地位。此外,欧盟国家之外卓越的著名科学家可以当选外籍院士,但占比小于5%,遴选门槛要求更高。自成立以来,已选出近5500名欧洲科学院院士(Member of Academia Europaea,简称MAE),其中有近9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欧洲科学院院士候选人选拔首先由来自不同国家的院士推荐到科学部,经学部初审后推荐到提名委员会进行通讯评审,最后由欧洲科学院的专门委员会审核通过并向获选学者发出邀请,学者接受邀请并完成注册流程后正式当选。
时代学者关注到已有澳门大学李德凤教授、西湖大学仇旻教授、河北大学叶金花教授等多位华人学者当选为2025年欧洲科学院院士(Member of Academia Europaea,简称MAE)。由于入选学者接受邀请及注册的时间进度不同,入选名单之后也会在官网陆续公布,时代学者将持续关注。
李德凤,澳门大学特聘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翻译传译认知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他在南京师范大学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7年博士毕业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他曾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任教,并担任翻译研究中心的主席。他还在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任教十年。2006-2011年,他还担任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和上海交通大学翻译学访问讲座教授。现任世界口译和笔译培训协会 (WITTA) 主席、国际翻译、口译和认知协会 (IATIC) 主席、中国语料库翻译研究协会副会长和中国认知翻译研究协会副会长。
陈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陈旻教授原创性提出开放网络环境下群智协同的地理建模与模拟理论方法体系,构建了具有自主品牌特色的开放式、智能化地理建模与模拟平台(OpenGMS),引领国际发展方向。目前担任国际华人GIS协会理事长、国际环境建模与软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此前已先后当选为国际环境建模与软件协会、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美国地理学家协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建模与模拟学会会士。
赵超,现任北京超弦存储器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曾任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副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在南京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1999年在比利时鲁汶大学获博士学位。
赵超从事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研发25年,研究领域先后集中于CMOS制造技术中的高K/金属和铜互连工艺和先进DRAM制造工艺,对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他在国际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科研论文408篇,引用率6897次;合作出版书著3部,书章4章。作为发明人和合作发明人,获得发明专利237项,其中中国专利183项,美国专利54项。
赵超曾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和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自2023年起,赵超担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副秘书长,曾担任多个国际国内期刊编辑、编委并担任过26个学术会议分会主席、联合主席或技术委员会委员。
徐卫亚,河海大学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理事、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等。1982年7月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专业本科毕业,1991年7月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岩石力学与工程、水工结构工程等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参与长江三峡工程、金沙江白鹤滩等大型水电工程的重大科研实践,作出重要贡献。主要研究方向有高坝坝基岩石工程、高边坡工程和滑坡防治、大型地下洞室研究等。
主持和参与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及重大工程应用研究项目和课题200余项。
宗成庆,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他长期从事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和语言认知计算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1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6部、译著两部。
他曾先后当选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ACL Fellow和IEEE Fellow,目前担任国际计算语言学学会主席(ACL President)和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副理事长,曾任亚洲自然语言处理学会主席(AFNLP President)。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和国科大李佩教学名师等荣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马恩,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他在清华大学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曾在麻省理工学院、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任职工作,于2020年12月正式加入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
马恩教授作为亚稳态材料科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多年来以一系列开创性工作解析了非晶态合金、相变存储记忆合金等非平衡态材料原子尺度的结构,揭示了金属玻璃、纳米晶材料、多主元固溶体等复杂合金微观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并据此设计了多种具有超常性能的合金。已发表学术论文总计被引用约6万6千次(Google Scholar,h因子为129),其中逾30篇发表在Nature 、 Science、 Nature Materials上。此前,已先后当选为四大国际专业学会(ASM International、 APS、 MRS、 TMS)会士(Fellow)。
李秋胜,香港城市大学土木工程系讲座教授。李教授于1984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学士学位,于1987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随后在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工程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曾在日本和澳大利亚担任工程师,于1996年加入香港城市大学。
李秋胜教授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海外)获得者,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排名第一),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风工程最高奖Jack E. Cermak奖章与Robert H. Scanlan奖章获得者。研究领域主要包括风工程、结构动力学、地震工程、计算力学、可靠性和风险评估。已发表专著5部,SCI论文500余篇,SCI他引累计14500余次。目前担任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期刊副主编及多个国际期刊的编委。
成会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碳材料与能源材料科学家。1984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化工系碳素专业,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先后获得工学硕士学位(1987)、工学博士学位(1992)。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1年4月,加盟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创立碳中和技术研究所并担任所长。
曾担任1项科技部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和2项国家纳米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连续三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并主持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获授权专利及PCT专利280余项,有关石墨烯、六方氮化硼和电池材料等技术被转移转化成立了多家高技术公司。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200余次,发表论文880余篇,被引用120000余次,H因子158,被科睿唯安选为化学、材料学、环境与生态学三个领域高被引科学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2006,2017,2021)、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美国Charles E. Pettinos奖、德国Felcht奖、美国ACS Nano讲座奖等奖励。
仇旻,现任西湖大学国强讲席教授、副校长、工学院院长、西湖大学光电研究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ptica Fellow)、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SPIE Fellow)、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中国光学学会会士(COS Fellow)、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会士(CSOE Fellow)、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1995年和1999年,仇旻先后获浙江大学理学学士和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2001年获得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电磁理论工学博士学位,同年受聘为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助理教授,2005年晋升副教授,2009年晋升为光子学正教授。期间曾获“瑞典战略研究基金会”资助的“未来科研带头人”基金、瑞典国家科学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专门基金等。2010年仇旻全职回国,任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浙江大学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8年加入西湖大学。
仇旻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纳光电子学,包括微纳加工技术及仪器装备、微纳光子理论及光电器件、面向智能应用的关键理论与技术等,尤其在纳米尺度光热效应、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及调控、碳化硅光子学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开创性成果。2017和2020年作为项目负责人分别牵头“纳米科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类)。2022年7月荣获2021年度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苏杭,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环境与极端气象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2003年获复旦大学学士学位,2008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曾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23年起加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22年入选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士。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热点论文7篇(前0.1%),高被引论文17篇(前1%),包括在Science、Nature和Cell等正刊/子刊发表的多篇论文(Science6篇,PNAS、Science Advances、Nature Geoscience等14篇),引用16500次,H指数为62。研究方向主要为大气化学与物理,大气氧化性、气溶胶与云相互作用、极端天气气候和机器学习。
王中长,西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特聘教授。2008年获东京大学博士学位, 2008至2017年, 任日本东北大学研究助理、助理教授,、副教授。2016年,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访问教授。2017年, 任欧洲国际伊比利亚纳米技术实验室课题组长。从事新型低维、纳米及能源材料的原子层面制备、表征、性能及第一性原理和分子动力学计算, 在新材料及功能缺陷的基础原子电子结构与其物理化学性能直接关联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开发新型超薄功能器件。负责20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欧洲研究经费、日本国文部省科学研究费等项目。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Nature Nanotech., Nature Commun.等杂志上发表SCI检索论文300余篇, 参与两部英文专著撰写; 在50多个主要的国际会议上做邀请或专题报告。获日本材料学会材料研究促进奖, 国际材料联合会年轻科学家奖, NEC最高科学技术奖, IAAM科学家奖章等。

叶金花,河北大学教授、光驱动碳中和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大学特聘教授、”先进催化材料研究中心”主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海外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近20多年来,叶金花教授课题组主要从事光功能材料的研究开发以及其在环境保护及新能源领域的应用研究,先后承担了日本政府、产业界、国家“973”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十几项重大研究项目。取得了多项国际领先的创新性成果。在Nature、Nat. Catal.、Nat. Mater.、Joule、Nat. Commun.、Energy Environ. Sci.、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和Adv. Mater.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600余篇高质量论文,迄今已获得同行约80,000次引用,H因子为134。2016年入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被汤森路透评选为2016-2023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担任Science Advances, ACS Nano杂志副主编。
2025海外优青申请人可以添加时代学者小编微信:shidaixuezhe2,申请加入微信交流群,一起准备申请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