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成立于1988年,是欧盟的“国家科学院”和法定科学顾问,由英国皇家学会和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瑞典等多个代表欧洲国家最高学术水平的国家科学院共同发起成立,总部位于英国伦敦。
作为国际上学术领域最广泛、学术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科学组织之一,欧洲科学院的院士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生命科学4个学部、23个学科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主要在欧洲各国的院士中遴选,代表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界最高的科学水平和学术地位。此外,欧盟国家之外卓越的著名科学家可以当选外籍院士,但占比小于5%,遴选门槛要求更高。自成立以来,已选出近5500名欧洲科学院院士(MAE),其中有近9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欧洲科学院院士候选人选拔首先由来自不同国家的院士推荐到科学部,经学部初审后推荐到提名委员会进行通讯评审,最后由欧洲科学院的专门委员会审核通过并向获选学者发出邀请,学者接受邀请并完成注册流程后正式当选。
近日,上海纽约大学物理学与数学教授张骏、之江实验室前沿基础研究中心主任科学家袁小聪教授当选为2024年欧洲科学院院士(Member of Academia Europaea,简称MAE)。由于入选学者接受邀请及注册的时间进度不同,入选名单之后也会在官网陆续公布,时代学者将持续关注。
近日,上海纽约大学物理学与数学教授张骏凭借其在流体物理和相关领域的杰出贡献,当选为2024年欧洲科学院院士(Member of Academia Europaea,简称MAE)。
张骏教授于2013年加入上海纽约大学,是上纽大和纽约大学长聘教授,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APS Fellow),纽约大学库朗研究所应用数学实验室联席主任。在近三十年的研究生涯中,张骏教授一直活跃在流体物理、复杂系统和软物质等交叉科学领域,尤其在流固耦合、生物推进、地球流体动力学等方面做出了国际领先的突出贡献。
若干年前,美国物理学会曾这样评价他的工作:“他用优雅而巧妙的实验,把流固耦合带入科学主流,从而激发了其在物理、生物、工程、地球物理和应用数学等方面的研究。”
近日,欧洲科学院(Acadamia Europaea)主席Marja Makarow教授致信之江实验室前沿基础研究中心主任科学家袁小聪教授,祝贺他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MAE)。
袁小聪,之江实验室前沿基础研究中心主任科学家、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深圳大学讲席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光学学会会士(FCOS),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ptica F),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FSPIE),英国物理学会会士(FInstP)。1985年和1988年于天津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94年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曾在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开大学和深圳大学工作多年。
袁小聪教授主要从事光场调控基础研究、光学表面波传感与光声病理诊断研究、光场调控与光互连应用研究,作出了多项开创性贡献。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光学自旋斯格明子的概念,把拓扑自由度首次引入到结构光场中,为开发高鲁棒性光学新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并通过研究其自旋轨道耦合性质发现了深亚波长尺度下的精细结构,为探索原子尺度下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新机理、新现象以及皮米光子学提供了新的手段;利用微纳光场调控技术和器件解决了模式复用光互连的大容量、波分复用兼容性、稳定性传输的难题,形成了短距离光互连相关核心技术专利;以临床术中快速病理诊断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基于光学表面波传感的无标记、高分辨光声病理显微成像方法,为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术中病理诊断提供了快速、精准的革新技术手段。
袁小聪教授长期活跃在国际学术界,在Science、Nature Photonics、Nature Physics、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Physical Review Letters、PNAS等高影响力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0余篇,现任国际光学顶刊《Advanced Photonics》主编。其研究成果在多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深圳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奖项,并连续多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和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