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公布了2023年度事业单位法人报告书。
报告书中,各高校在2023年均取得了出色成果: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和上海市各类人才计划入选数保持领先,其中杰青21项(全国并列第二),长江17人(全国并列第二),优青20项(全国第二),海外优青82项(全国第一);复旦大学推荐15名学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并全部获批,全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943项,其中新获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数创历史新高;四川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突破700项,获准数列全国第7;获科技部重大项目28项,各类国防科研项目365项…
详细报告情况如下:
上海交通大学在国际四大排名中三个排名位居世界50强左右。新增5位两院院士。国家和上海市各类人才计划入选数保持领先,其中杰青21项(全国并列第二),长江17人(全国并列第二),优青20项(全国第二),海外优青82项(全国第一)。18项成果(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高教类教学成果获奖总数位列全国第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连续十四年全国第一,杰出青年/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数总数均位列全国第二,上海市科技奖总数位列全市第一,教育部科技奖总数位列全国第二。人文社科到账经费突破2.3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总数位列C9高校第三,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获奖总数位居全市第一。六次问鼎、四次蝉联冠军,永久保存“挑战杯”。15位学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资助。
复旦大学推荐15名学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并全部获批。全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943项,其中新获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数创历史新高。首次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嘉许金奖。获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26项,其中科技功臣奖1人,科学技术普及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3项。 2023年,引进战略人才79名,其中顶尖人才9名、领军人才28名、青年英才42名,海外直接引进占比37%。2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23年,获14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并列全国第一;获165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稳居第一。
厦门大学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新增国家级领军人才17人、国家级青年人才39人。50人入选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其中4人入选“博新计划”。1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2人获何梁何利奖,1人入选第二届“新基石研究员”,1人获科学探索奖。完善卓越人才体系,加大人才引育力度,推进人才引育目标责任制实施。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获批立项。新获批3个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全国性科研平台,8个福建省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推进嘉庚创新实验室、翔安创新实验室高水平建设,加快筹建福建海洋创新实验室。获科技部重点研发牵头项目1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45项;国家社科基金各类立项总数并列全国高校第4,其中冷门绝学专项位居全国高校第1。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单位在CNS正刊发表论文7篇,1项成果入选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西南大学全年获重点研发计划6项,国家自科基金150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3项,各类项目到账总经费7.23亿元。获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重庆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获授权专利497项,签订成果转化项目14项。
吉林大学科技基础设施“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高温高压大体积材料研究系统”开放试运行。获立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50项。获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3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含重大专项)9项,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含重大专项)4项。东北民族研究中心获批东北地区唯一一所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全年新增国家级人才50人,总量达到476人次。马琰铭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于吉红院士荣获2021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医学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实现零的突破。
中国海洋大学年度科研经费到账10.57亿元,突破10亿元大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178项。新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8项。学校教师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3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