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立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郭扬课题组招聘博士生、博士后、访问学生

新加坡国立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校长青年教授”郭扬课题组面向国内外招聘博士研究生 (1名)、博士后 (2名) 和访问学生 (1-2名)课题组致力于工业部门生态化转型和可持续基础设施系统的模型开发与政策研究,耦合多学科方法提出产业系统减污降碳策略和技术方案。

一  团队负责人简介

郭扬博士将于2023年12月入职新加坡国立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担任 “校长青年教授” (Presidential Young Professor)。郭扬清华大学环境学院获学士 (2014) 和博士学位 (2019),在普林斯顿大学先后担任施密特科学研究员 (博士后)、副研究员

博士期间致力于工业园区减污降碳研究,导师为清华大学陈吕军教授和田金平研究员。开发了中国工业园区高分辨数据库,运用能源系统分析、生命周期评价、大气化学传输模型等方法,揭示了工业园区清洁能源转型的降碳节水、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改善、技术成本效益,支撑了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园区双碳工作及相关标准制定,应用于国内10 多家园区生态化转型。

博士后阶段关注产业部门协同降碳研究,合作导师为普林斯顿大学Denise L. Mauzerall 教授,针对煤电-污水处理、煤化工-绿氢生产、钢铁-化工等部门间的协同耦合,运用优化算法、技术经济分析、生命周期评价等方法,开发了企业层面的共生匹配模型,揭示了部门间协同降碳潜力和成本有效的企业间共生方案。部分成果已应用于北京经开区能-水基础设施耦合的政策实践。

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Sustainability、Nature Communications (2篇)、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4篇) 等期刊。曾获华人产业生态学会学术新人奖 (2022)、Schmidt Science Fellowship (202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优秀博士论文 (2020)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 (2019)钱易环境奖特等奖 (2018) 等荣誉。

Google Scholar: 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user=yHTKJXgAAAAJ

Email: guoyang14@tsinghua.org.cn

二  团队研究方向

  1. 1. 新兴低碳技术在难减排部门 (Hard-to-abate sector) 的降碳潜力和成本效益,如绿氢作为原料替代、二氧化碳捕集与化学利用、可再生能源供热等在钢铁、水泥、化工、电解铝等部门的应用
  2. 现有循环共生技术在工业系统和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减污降碳效果、资源节约潜力和成本效益,打造产业协同和基础设施共生体系

  招聘详情

博士研究生 (1名)

申请者应在2024年秋季入学前取得环境、能源、经济相关专业本科或硕士学位,学校将提供全额奖学金(每年约6万新币)。

申请者请提交以下英文材料至guoyang14@tsinghua.org.cn邮件标题博士研究生+姓名+所在学校”:

1) CV;

2) Cover letter (maximum 2 pages);

3) Academic transcripts;

4) Language and GRE transcripts;

5) Contact information for 3 references

博士后 (2名)

申请者如能尽早入职 (2024年1-3月) 将被优先考虑,应取得或即将取得环境、能源、经济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年薪7万新币以上。

申请者请提交以下英文材料至guoyang14@tsinghua.org.cn邮件标题博士后+姓名+所在学校”:

1) CV;

2) Research statement (1-2 pages), including research summary and plans;

3) 1-3 representative publications;

4) Contact information for 2-3 references

访问学生 (1-2名)

相关领域在读博士,将于2024年进组,访学时间6个月及以上。

申请者请提交以下英文材料至guoyang14@tsinghua.org.cn邮件标题访问学生+姓名+所在学校”:

1) CV;

2) Research statement (1-2 pages), including research summary and plans;

3) 1-3 representative publications;

4) Contact information for 2 references

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
关注时代学者微信公众号,及时获取更多信息

QR Code 手机访问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