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刘贝实验室招聘博士后

1、课题组简介

课题组PI刘贝博士,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4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师从徐涛院士,研究方向为深冷环境下超高分辨光镜和电镜联合成像。2015年赴美,在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药理系Klaus M. Hahn教授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活性成像探针及光遗传学工具的设计与应用,同时通过多学科交叉,涵盖蛋白质工程、显微成像系统以及深度学习等多个新兴领域。在Cell,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Optics Express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截至2023年[1] 5月,被引用过千次。他长期担任包括Cell Reports Method, Optics Express, Optics Letters, Frontiers in Chemistry等在内的多本杂志审稿人。

刘贝博士于2022年8月加入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简介如下),组建先进分子工具与成像技术实验室。课题组将通过跨学科交叉聚焦在生物医学成像的多个领域,包括高灵敏度、跨模态成像探针,光遗传学工具,人工智能和多模态成像显微镜等。

实验室网站:www.liubeilab.com

实验室现已建成较为完善的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光学成像平台,拟招聘博士后2名,共同开展前沿交叉研究。欢迎具有(包括但不限于)分子生物与细胞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光子学光学工程以及信息科学(big data, deep learning)背景的年轻学者和学生加入,一起探索下一代生物医学检测与成像新技术。

2、招聘岗位

博士后 (2名)

1.方向一:分子功能探针、光遗传学工具开发

申请要求:

已取得或即将取得博士学位;为人正直、有责任心、善于团队合作;博士阶段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领域接受过良好科研训练,工作扎实,热心投身科研事业;有protein engineeringbiosensor designoptogeneticsdirected evolutionCRISPR/CRISPR screenorganoid相关背景者优先考虑。

2.方向二:多模态成像系统

申请要求:

已取得或即将取得博士学位;为人正直、有责任心、善于团队合作;博士阶段在光学成像系统搭建方面受到良好训练,工作扎实,热心投身科研事业;有single molecule imaginglight-sheet microscopy,  fluorescence lifetime microscopystructured illumination microscopy相关系统开发经验者优先考虑。

3、福利待遇

1. 酬薪福利:「博新」和「国际交流引进计划」博士后税前年收入约 41 万元(含单位公积金);博雅博士后税前年收入约 30 万元(含单位公积金);普通全职博士后税前年收入约 21 万元(含单位公积金)。在站满一年工作表现突出、成果显著的博士后可享受博士后年终绩效。合作导师为优秀博士后发放项目酬金。按照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缴纳社会保险和公积金。

2. 住房:博士后按照进站入职时间可排队申请博士后公寓,租住公寓者按照市场价缴纳房租。

3. 基金:鼓励博士后申请各类研究经费或奖励经费。

4. 户口:享受北京大学关于博士后的相关薪酬福利政策,如五险一金、博士后公寓申请、住房补贴、子女入学等政策;根据北京市博士后管理政策办理有关落户事宜。

5. 子女:符合属地子女入园、入学政策的博士后,凭全国博管办介绍信可以办理子女入幼儿园、上小学和初中。

4、应聘方式

请将以下材料发送至beiliu@pku.edu.com邮箱,(邮件标题:博士后 – 姓名+毕业学校+专业), 对于符合要求并通过初审者, 将会通知安排面试。

1.  个人简历

2.  求职陈述信 (含职业规划)

3.  推荐信(2 ~ 3封)

5、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简介

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National Biomedical Imaging Center,NBIC)成立于2020年9月,是北京大学为做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NBIC为独立实体科研机构。

北京大学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建设“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致力于开展前沿科学问题探索和重大关键技术攻关。NBIC作为成像设施建设和运营主体,聚焦于生物医学成像科学领域的前沿探索及技术创新,为基础生命科学以及医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撑,为生命健康重大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同时,推动生物医学成像技术的创新发展,促进高端科研和医疗装备能够早日实现“中国创造”。

NBIC以国家设施为引领,兼顾自由探索和有组织创新,大力发展基于大科学设施的科学研究,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源头创新。依托大科学设施,推动“成像组学”前沿交叉学科建设,促进生命科学领域的科研范式变革,培养生命“大科学”未来型创新人才以及“新工科”“新医科”复合型创新人才。

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
关注时代学者微信公众号,及时获取更多信息

QR Code 手机访问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