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近日公布了 2023 年新晋 Fellow 名单,共有319位学者入选,其中华人学者有104位(占总人数的31.3%左右)。
IEEE的全称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Institute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是国际性的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工程师的学会。1963年1月1日建会,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市。IEEE在160多个国家中,拥有42万多会员和39个专业分学会,引领着信号和信息处理、电力、电子、计算机、通信、控制、遥感、生物医学、智能交通和太空等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IEEE Fellow(IEEE会士)为学会最高等级会员,是IEEE授予成员的最高荣誉,每年由IEEE同行专家在拥有高级(senior)或终身(life)等级的会员中遴选约300名左右。当选人需要对工程科学技术的进步或应用做出重大贡献,为社会带来重大价值。当选人数不超过IEEE当年会员总人数的1‰。由于每年当选的IEEE Fellow数量较少,因此当选的科学家基本都是在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内取得重要成就的杰出科学家。
当选中国学者名单
当选理由:对电力系统可靠性和弹性的贡献
别朝红,女,1970年10月生,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现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电气工程学院院长。别朝红同志1992年7月毕业于山东工业大学(现山东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1994年12月在山东工业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1998年6月在西安交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电力系统规划与可靠性的基础理论,能源互联网的规划、运行和交易基础理论,弹性电网及恢复力的理论与关键技术领域的研究。
- 张原豪,台北中央研究院
当选理由:对非易失性存储器可靠性的贡献
张原豪博士(IEEE Fellow, Class of 2023) 目前为中央研究院资讯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并兼任副所长一职,同时为台湾大学电资学院合聘教授。之前在国立台湾大学资讯工程学系取得资讯工程博士学位后,于2011 年8 月加入中央研究院资讯科学研究所担任助研究员。2015 年3 月升等为副研究员,并于2018 年6 月升等为研究员。研究兴趣包含记忆体系统、储存系统、作业系统、嵌入式系统与及时系统。目前为国际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其贡献为「致力于非挥发性记忆体可靠度提升」。
当选理由:对分布式优化方法及其在信号处理和无线通信中的应用的贡献
张纵辉教授现为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信息系统大数据实验室副主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副教授、助理院长(主管教育)、广东省大数据计算基础理论与方法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张纵辉教授目前与过去分别担任国际信号处理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资深编委,网络信号处理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over Networks》、《IEEE Open Journal of Signal Processing》编委,IEEE信号处理协会(SPS)通信网络信号处理技术委员会委员、感知通信一体化工作组发起人与首届主席和IEEE SPS 董事会亚太区独立主席。
张纵辉教授专注于面向无线通信、机器学习的关键信号处理和优化方法的基础研究,已发表IEEE 国际顶级期刊/会议论文130余篇,包括5篇ESI高被引论文,总计被引6000余次。 “以优化及信号处理技术对无线通信的贡献”获得2015年IEEE通信学会亚太区杰出青年学者奖;与合作者在鲁棒波束赋形优化方面的基础性工作于2018年获得国际信号处理领域最具影响力的IEEE信号处理协会最佳论文奖;2021年以高效分布式优化方法的开创性工作第二次获得IEEE信号处理协会最佳论文奖(全球获奖超过2次以上仅10人);他也获得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首届卓越科研奖。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广东省重点项目、深圳市杰出青年项目以及华为、中兴等企业的横向项目10余项。其中“分布式基带架构的新型信道估计算法”获得华为2022年技术成果转化二等奖。
当选理由:为分布式操作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做出贡献
陈海波,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并行与分布式系统研究所所长,领域操作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ACM杰出科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操作系统、分布式系统与系统安全,研究成果通过产学研深度结合被应用到十亿级设备,产生了广泛的学术与产业影响。曾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中国青年科技奖、CCF青年科学家奖等。目前担任OpenHarmony技术指导委员会首任主席、CCF系统软件专委会副主任、ACM旗舰杂志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首位中国学者编委与领域共同主席。研究工作还获得了华为卓越贡献个人奖,ASPLOS、EuroSys、VEE等最佳论文奖以及DSN的十年时间检验奖。按照csrankings.org的统计,其近5年(2018-2022)在操作系统领域高水平会议(SOSP/OSDI、EuroSys、USENIX ATC和FAST)上发表的论文数居世界第一。
IEE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s)全称为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是国际性的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工程师学会,在160多个国家拥有超过42万会员和39个专业分学会。IEEE Fellow为学会最高等级会员,是IEEE授予成员的最高荣誉,在学术科技界被认定为权威的荣誉和重要的职业成就。当选人需要对工程科学与技术的进步或应用做出重大贡献,为社会带来重大价值。当选人数不超过IEEE当年会员总数的0.1%。
当选理由:对预测控制和汽车系统应用的贡献
陈虹教授长期从事先进控制、非线性控制及在车辆系统中应用的教学和科研,主攻预测优化控制、汽车控制与自动驾驶,为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会士。她提出了准无限时域预测控制方法,建立了预测控制稳定性与鲁棒性的理论框架,获国际权威学者高度评价,成果被写入多本英文教科书,发表于控制领域顶级期刊,成为预测控制的经典文献;提出了数据机理混合驱动的约束优化并行求解方法,主持研发了智能网联环境下汽车预测控制技术并应用于节能巡航、运动域协同等量产车型;提出了自动驾驶汽车智能测评理论与方法,主持研发了硬件在环测试装备并应用于自动驾驶系统研发-认证测试。
陈虹教授倡议并推动成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汽车产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带动以解决我国汽车行业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的基础研究;创建中国自动化学会车辆控制与智能化专委会并担任首届主任委员,促进学术界与产业界、信息学科和车辆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
- 陈贵海,南京大学
当选理由:对大规模分布式网络架构的贡献
陈贵海,南京大学教授、博导。1984年获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学士学位,1987年获东南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学位,1997年获得香港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1998年任日本九州工业大学访问教授,1999年任香港大学研究员,2000年任澳洲昆士兰大学访问教授,2001~2003年受任美国韦恩州立大学访问教授 (http://ece.eng.wayne.edu/~gchen/)。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布式网络与数据处理,包括未来网络系统与协议、无线网络结构与优化、物联网与传感网、新型计算机体系结构、数据中心核心技术、数据分析与处理等。 已发表论文450余篇。Google Scholar引用12000余次,单篇论文最高引用1200余次。多次获得国际会议论文奖,包括2009年MOBICOM最佳展示提名奖、2011年INFOCOM学生最佳展示一等奖、2014年ICCS最佳学生论文奖、2014年AAMAS全球交易代理竞赛冠军、2015年ICNP最佳论文奖、2016年ICPADS最佳论文奖、2016年CloudComp最佳论文奖、2017年DSAFA最佳论文奖、2017年INFOCOM最佳论文提名奖、2018年CSoNet最佳学生论文奖、2018年AAIM最佳学生论文奖。现为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中国计算机学会分布计算与系统专委会主任,担任国际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或主席60余次。曾获多种奖励,包括2000年江苏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称号、2001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2年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特优评价、2004年中创软件人才奖、2005年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留学回国人员特殊贡献奖、2006年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称号、2008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1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5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第一完成人) 、2018年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 张成志,香港科技大学
当选理由:对软件测试方法和错误管理的贡献
作为软件工程领域的著名学者,张成志在《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软件工程汇刊》(IEEE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和《美国计算机学会软件工程方法学汇刊》(ACM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Methodology)等领域顶级期刊,以及国际软件工程大会(ICSE)、自动化软件工程国际会议(ASE)、软件工程基础国际研讨会(FSE)等领域旗舰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三次获ACM SIGSOFT杰出论文奖(Distinguished Paper Award),2016年获美国计算机学会杰出科学家(ACM Distinguished Scientist)荣誉。
当选理由:对可重构电动汽车电池的贡献
慈松,现任清华大学电机系研究员,国家级人才,信息能源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筹)主任,能源互联网领域知名专家,国家能源局中国能源互联网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首席科学家,国家能源局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预研课题组负责人,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TUM)Global Visiting Professor,曾任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终身教授。慈松博士长期从事复杂系统建模、控制与优化理论及其在信息互联网和能量互联网大规模储能领域应用技术的研究,主持承担多项国家科技项目。迄今已在上述领域发表论文300余篇,100余项专利申请。在国际上首先提出数字储能技术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电池储能系统的本质安全性和经济性及梯次利用等行业痛点问题,是能源互联网领域的颠覆性技术。主要研究方向为从事大规模复杂系统建模与优化理论及其在信息互联网和能源互联网中的应用,迄今已发表论文近300余篇,申请专利100余项,主持承担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是多个国际顶级期刊的编委或特邀编委,多个会议的技术程序委员会主席或委员,IEEE的高级会员和ACM的会员。
- 郭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当选理由:对复合抗扰动控制系统的贡献
郭雷,1966年生于山东。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飞行器抗干扰控制理论与应用”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负责人。“飞行器控制一体化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分别于1988年、1991年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7年获得东南大学博士学位。1999-2003年先后获得法国政府基金和英国皇家学会访问基金,2006年获得日本JSPS外国特邀研究员基金,曾分别在法国、英国和日本从事合作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不确定与随机系统控制理论、高精度导航与控制系统技术。发表SCI论文80余篇,分别在Springer和CRC出版社出版英文专著各1部。兼任2个国际SCI学术期刊和5个国内学术期刊编委。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重大项目课题、973项目课题等项目20余项。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级奖励。
当选理由:对水下物联网和工业物联网的贡献
韩光洁,博士、河海大学教授/博导,IEEE Fellow, IET Fellow,EAI Fellow。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物联网、智慧海洋、人工智能、移动计算等。
近年来在IEEE JSAC, IEEE TMC, IEEE TPDS, IEEE TCC等国际期刊上发表高水平SCI期刊论文350篇(其中IEEE/ACM Trans. 系列汇刊90+篇),到目前为止Google Scholar引用次数12000+次,H-index为58。已出版专著3部、译著1部。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共3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0件,PCT国际授权专利6件。获得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IEEE Systems Journal 2020最佳论文奖等奖项。连续4年(2019-2022)入选全球排名前2%的科学家榜单,包括“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1960-2022)和“科学影响力排行榜”两个榜单;入选爱思唯尔2020年10万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Career Scientific Impact)榜单;连续2年(2020-2021)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目前任多种国际期刊(其中包括 IEEE Systems, IEEE/CAA JAS)副主编。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二层次)、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闽江学者讲座教授,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 胡斌,兰州大学
当选理由:对普适情感计算的贡献
胡斌,现任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IET Fellow;中国计算机学会协同计算分会主任;教育部计算机学科教指委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计算机科学专家评审组成员;ACM中国分会执行委员;国际社会神经科学中国分会理事,Web Intelligence Consortium(WIC)中国分会理事;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客座教授等。入选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信息技术科学部)。
- 金芝,北京大学
当选理由:对知识驱动的软件开发做出重大贡献
金芝,北京大学教授,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任北京大学高可信软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软件工程),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与常务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软件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任IEEE TSE Associate Editor,IEEE TR Associate Editor,《软件学报》执行主编,《计算机学报》副主编。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软件需求工程、知识工程、和知识服务等,出版英文专著3部,中文编著1部,发表论文180余篇。200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 康勇,华中科技大学
当选理由:对逆变器和可再生能源转换系统的数字控制的贡献
康勇,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力电子与能量管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武汉新能源研究院院长。一直从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领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主持和参加了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中1项重点基金)、863计划、十二五预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先后承担包括国家、省部级重要科研在内的100多项科研项目。目前研究领域有电力电子拓扑、控制及应用,宽禁带半导体器件封装、集成及应用,新能源发电装备与系统研究,电能质量控制,交直流传动,电磁兼容技术等方面。
当选理由:对无线传感器和车辆网络的贡献
李明禄,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19年12月至今为浙江师范大学杰出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1985年毕业于信息工程大学电子技术学院,1996年获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软件博士学位,导师孙永强教授和盛焕烨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联系导师席裕庚教授。2000-2019年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期间曾任计算机系副主任、电院副院长。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上海市优秀曙光学者。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点研发计划、973计划、863计划、教育部“中国教育科研网格计划”、上海市科委等20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了高水平论文200余篇,论文总引用次数超过10000次(Google),H-Index为50。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曾任IEEE计算机学会服务计算技术委员会和并行处理技术委员会中国区主席、ACM SIGAPP China主席,中国大数据智能计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高性能计算专委、软件工程专委和物联网专委委员、国际会议IEEE ICPADS 2010、IEEE IPDPS 2012的大会主席、IEEE INFOCOM 2011的大会副主席、IEEE Transactions on Services Computing、Computer Networks、Computer Communications等5个SCI国际期刊的编委。
当选理由:对人在环路数据管理和数据库系统的贡献
2004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系获得学士学位,2007年和2009年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先后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研究方向:大数据挖掘与分析、人机协作群体计算、时空大数据处理、AI和DB的融合。
当选理由:对锁相电路和系统的贡献
李宇根1991年获得韩国国立大学电子工程学士学位,1993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电气工程硕士学位,2001年获得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1997至2001年,在美国加州Conexant Systems公司担任首席工程师,主要负责低功耗、低成本小数分频频率综合器的设计工作。2001至2006年, 在美国IBM公司Thomas J. Watson研究中心从事高速I/O串口时钟设计,包括低抖动锁相环、时钟数据恢复和片上可测性电路等。2006年起到清华大学工作,从事低功耗模拟与射频集成电路设计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为集成电路学院长聘教授。
李宇根教授在锁相环架构和芯片技术领域的一系列突破,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和工业实用价值,对无线和有线通信芯片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核心支持。他是本世纪初ΔΣ锁相环频率综合器芯片发展的关键技术贡献者之一。他早年在工业界工作时所研发的首个ΔΣ分数/整数分频双锁相环,除了作为单片频率综合器(CX74038)大规模应用外,还被集成到直接变频GSM收发机芯片(CX74017)等射频芯片中,其中CX74017累计销售超过2000万片。他在清华大学的研究工作除了高性能分数分频锁相环芯片外,还包含用于通信系统的ΔΣ技术。他提出了基于混合FIR滤波器的量化噪声抑制技术,首次证明了可以通过频域的量化噪声整形来降低短时抖动。他把ΔΣ技术引入通信系统,提出了首个基于单比特ΔΣ能量检测的非相干超宽带(UWB)接收机芯片、采用单比特ΔΣ时间数字转换器的雷达收发机芯片等技术。
李宇根教授已发表同行评审的期刊和会议论文150余篇。他在国际固态电路领域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目前担任IEEE 固态电路学会(SSCS)管理委员会(Adcom)委员,IEEE 固态电路开放期刊(O-JSSC)编委,IEEE专用集成电路会议(CICC)、亚洲固态电路会议(A-SSCC)等国际会议的技术委员会成员。曾担任IEEE国际固态电路会议(ISSCC)技术委员会成员(2012-2016)、IEEE杰出讲座人(Distinguished Lecturer)、IEEE 固态电路期刊(JSSC)的编委,是2021年A-SSCC技术委员会主席。
当选理由:为高速铁路电力系统的故障检测和保护做出贡献
刘志刚
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本科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铁道电气化专业和计算机应用第二专业,2003年获得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博士学位。2003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6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8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09-2010年美国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访问学者,2017年11月荷兰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高级访问学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川省青年科技奖、中国铁道学会特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百篇优博提名、IEEE TIM的Outstanding Associate Editor(2019年,2020年,2021年)、中国电力优秀科技工作者奖、茅以升铁道科技奖、詹天佑专项基金奖、唐立新优秀学者(2次)等。
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交通运输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双创人才、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西南交通大学“竢实之星”和“扬华之星”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等。
IEEE/CSEE/CES高级会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铁道学会等多个专委会副秘书长、常务委员或委员;《自动化学报》、《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等期刊编委;四川省青年联合会委员、四川省科技青年联合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电机工程学会理事。
- 毛承雄,华中科技大学
当选理由:在电力系统主动控制及其工业应用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毛承雄,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1990以联合培养博士生名义派到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学习一年,1994-1995年获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邀请,在该校进行了一年的学术研究工作,1996-1997年获德国洪堡基金资助,在柏林工业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术访问交流工作。曾获得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人才基金资助。主要研究方向:大型同步发电机励磁控制、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和电力系统物理模拟及数模混合仿真接口系统等领域。具体课题涉及到同步发电机最优励磁控制、电子电力变压器、智能电网及直流配电网等。
当选理由:对高性能微波光子成像雷达的贡献
潘时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导,于2004年7月和2008年7月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得学士与博士学位。2008年到2010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10月加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常务副院长。
当选理由:为智能配电系统的安全运行和协调控制做出贡献
盛万兴,工学博士,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配电技术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领军人才。担任全国微电网与分布式电源并网标准化委员会主任、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直流配电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仿真学会电力系统仿真专业委员会主任。
长期从事配用电、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能源互联网等科研工作,先后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北京市、国家电网科技项目等共50余项。出版专著20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00余件,制定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共49项,获国家及省部级各类科技奖励40余项,培养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40余名。
- 施凌,香港科技大学
当选理由:为网络物理系统优化和安全做出贡献
施凌教授,1980年出生,2002年获得香港科技大学理学学士学位,2008年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现任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副教授。施凌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网络化控制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事件驱动状态估计与传感器调度、智能能源系统等。在控制及信号处理领域顶级国际刊物Automatica,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Systems & Control Letters发表论文40余篇。现担任控制领域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ust and Nonlinear Control编委,并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特刊Secure Detection, Estimation, and Control in Cyber-Physical Systems客座编辑。
当选理由:在基于光纤的技术及其多样化应用方面的开创性贡献
沈平,现为南科大电子与电气工程系讲席教授,IEEE光子协会广东分会主席,曾任IEEE光子协会全球副主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网络技术中心、光电子学研究中心、光纤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学院长。研究领域包括光纤智能感知、激光技术、生物医学光子学等,发表论文900余篇。
- 苏文藻,香港中文大学
当选理由:对信号处理和通信优化的贡献
苏文藻教授本科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师从运筹大师叶荫宇教授,并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自2007年,他加入香港中文大学,目前担任工程学院副院长,系统工程和工程管理系教授。近期的研究重点是优化理论与算法设计的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如计算几何,机器学习,信号处理和算法博弈论。
- 唐立新,东北大学
当选理由:对计算智能和制造业应用的贡献
当选理由:为大规模优化的可扩展进化算法做出贡献
唐珂,南方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教育部特聘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07-2017年供职于中国科大计算机学院。
- 汪建平,香港城市大学
当选理由:为复杂系统的弹性做出贡献
当选理由:为保护云数据存储和无线系统安全做出贡献
王骞教授
IEEE是国际性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工程师学会,在160多个国家中,拥有40多万会员,引领着信号和信息处理、电力、电子、计算机、通信、控制、遥感、生物医学、智能交通和太空等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IEEE Fellow为学会最高等级会员,是IEEE授予成员的最高荣誉,每年由IEEE同行专家在拥有高级(Senior)或终身(Life)等级的会员中遴选约300名左右,当选人数不超过IEEE当年会员总人数的1‰。当选人需要对工程科学技术的进步或应用做出重大贡献,为社会带来重大价值,是在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内取得突出成就的杰出科学家。
王骞教授是武汉大学二级教授,国家基础加强计划重点基础研究项目“技术首席专家”,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引进人才,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入选2021、2022年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长期从事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研究,提出的理论创新成果与研制的多个安全系统为推动云计算数据安全、移动智能系统安全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获2018年IEEE TCSC“早期职业杰出研究奖”、2018年ACM SIGSAC China新星奖、2016年IEEE ComSoc亚太区“杰出青年研究学者奖”、2015年Intel“早期职业教师荣誉奖”。主持基础加强计划重点基础研究项目、装备预研教育部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支持项目、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课题等。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CCF A类120余篇,包括ACM CCS、USENIX Security、NDSS、ACM MobiCom、ICML等信息安全、移动计算、机器学习领域国际顶级会议,获分布式计算、网络协议领域顶级会议ICDCS、ICNP等“最佳论文奖”8次,总引用逾21000次。获国际及国内授权专利20余项。指导的博士生入选2021年“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实现武汉大学零的突破。担任信息安全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Dependable and Secure Computing、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Forensics and Security等国际刊物Associate Editor,以及网络安全领域四大会议ACM CCS、USENIX Security等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
当选理由:对宽带移动网络中无线定位和动态资源分配的杰出贡献
王昕,复旦大学通信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导、系主任,复旦大学电子工程学士、硕士,美国奥本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博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后。获国家青年特聘专家、上海市特聘专家、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曙光学者等称号,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19年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现担任IEEE VTS杰出讲师、IEEE 信号处理汇刊TSP 的高级领域编委及IEEE 无线通信汇刊TWC的编委。在复旦大学讲授《信号与通信系统》、《信号检测与估计基础》、《通信系统优化》等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
当选理由:对高性能数据存储和数据密集型计算系统的贡献
1996年和1999年在兰州大学先后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2002年在中科院系统所获得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研究方向:并行与分布式处理、云计算、存储系统。
当选理由:对无线传感和普适计算的贡献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信息枢纽
数据科学与分析学域和物联网学域双聘教授
协理副校长
伍楷舜,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协理副校长,信息枢纽数据科学与分析学域和物联网学域双聘教授。IEEE Fellow、 IET Fellow、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青年特聘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等。近年在国际主要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中外发明专利100余件。研究成果曾获省部级一等奖(排名1)2项,二等奖(排名1)2项,中国专利奖(排名1)1项。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曾获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广东杰出发明人奖、IEEE通信学会亚太区杰出青年学者奖等,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广东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
当选理由:对模糊逻辑的贡献及其在控制和决策中的应用
伍冬睿,1999年从湖北十堰市郧阳中学进入中国科大自动化系学习。2003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学士,2006年新加坡国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硕士,2009年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导,图像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海外青年高层次人才,IEEE Fellow。主要研究方向为脑机接口、机器学习、智慧医疗、计算智能、情感计算。
- 徐立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当选理由:对多相流测量和燃烧过程监测的贡献
徐立军,男,汉族,1968年7月生,工学博士,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院长,1996年获天津大学博士学位,国家杰青、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现任《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编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副主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多相流测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从事过程层析成像技术及应用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分数周期数字解调方法和直接图像重建方法,发明了扇形束激光层析成像系统和双环电导探针阵列成像系统,实现了燃烧过程和多相流动过程的在线测试与诊断。近年主持并完成科学仪器研究专项、973、863课题、国际交流重点等20余项,发表SCI论文90余篇,EI论文150余篇,SCI他引400余次,发明专利获批59项,作为大会主席和组委会主席多次主办国际会议,多次做大会报告和特邀报告。主讲《自动测试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与系统》等课程,指导硕、博研究生70余人,其中3人获IEEE系列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多人分获国家奖学金、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奖学金等。
研究成果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第二完成人)。
- 杨凤如,香港中文大学
当选理由:对 VLSI 物理设计中电子设计自动化的贡献
杨凤如,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本科和硕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1999年获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博士学位。她的研究方向包括VLSI电路CAD、算法、组合优化和AI。
- 于全,深圳鹏城实验室
当选理由:在无线电和空天地综合网络技术方面处于技术领先地位
于全,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研究员。
- 张海君,北京科技大学
当选理由:对异构网络无线电资源管理的贡献
张海君,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入选者、教授、博士生导师、IET Fellow、中国通信学会理事。北京邮电大学博士,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博士后。主持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JWKJW项目、教育部-中移动科研基金、北京海淀联合重点基金、国家电网等多个项目。发表IEEE权威期刊1区/2区SCI论文70余篇;任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编委,担任第六届博弈论与网络国际会议大会主席,获IEEE通信学会最佳青年作者论文奖、 IEEE通信学会亚太最杰出青年研究员、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青年科学家奖、中国通信学会青年科技奖。
- 张承慧,山东大学
当选理由:对可再生能源系统控制的贡献
山东大学教授,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新能源与高效节能”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信息学部委员。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等荣誉。主要从事新能源与储能控制、工程优化控制、控制理论与应用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励。
- 张立,香港中文大学
当选理由:对转化生物医学的微型/纳米机器人群和平台的贡献
张立,2012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系,现为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系教授、外科学系礼任教授、生物医学工程学系联席成员及周毓浩创新医学技术中心成员,同时兼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一香港中文大学机器人与智能系统联合实验室港方主任和香港科学园医疗机械人创新技术中心核心研究人员。
张立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微纳机器人学及其生物医学应用,微纳机器人集群,功能材料用于驱动、传感和医疗机器人的应用等。迄今在Science Robotics、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 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CS Nano、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JACS、Sensors and Actuators、IJRR、T-Ro、Soft Robotics等著名国际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本课题组近五年多个研究成果被Science News、Nature News、CNN、TVB、新华社等知名媒体专题报道。
当选理由:对图像/视频分析和多媒体内容保护的贡献
赵耀,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IEEE Fellow、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会士、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现为北京交通大学二级教授,信息科学研究所所长,“现代信息科学与网络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届PI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会主席、学位委员会主席,“信号与信息处理”国家级重点学科责任教授。研究领域为数字媒体信息处理与智能分析,包括图像\视频压缩,数媒体内容安全,媒体内容分析与理解,人工智能等。作为团队带头人的“数字媒体信息处理”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和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主持了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专项项目、973计划、863计划等课题30余项。在包括IEEE Trans.等国内外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4项,受邀担任了 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等多个国际杂志编委。指导的博士生8人获得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北京市图像图形学会等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两名博士生入选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青年学者铸星计划”,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赵耀教授同时也是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云计算与大数据专项总体组专家。
当选理由:区块链可靠性工程的贡献
郑子彬,中山大学软件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IET Fellow、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数字家庭工程技术研究主心副主任、区块链与智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发表论文200余篇,论文谷歌学术引用超过25,000次,H指数为73。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 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二等奖、 青年珠江学者、 ACM中国新星提名奖、IEEE TCSVC Rising Star Award、IEEE Open Software Award、CCF服务计算专委会杰出青年奖、ACM SIGSOFT Distinguished Paper Award、国际Web服务大会(ICWS)最佳学生论文奖等奖项;担任TOSEM、TVT、OJCS等期刊的副编辑;担任ICSS2022、IEEE SMDS2021、BlockSys2019、CollaborateCom 2016等会议的General Co-Chair;担任SC22019、ICIOT2018 及IoV2014等会议的PC Co-Chair。
- Yongxing Zhou,中国北京
当选理由:为无线网络中的MIMO波束成形码本和智能频谱接入做出贡献
- 朱浩瑾,上海交通大学
当选理由:对车辆网络和物联网安全的贡献
朱浩瑾博士,1998年9月至2002年6月于武汉大学计算机系学习,获学士学位。2002年9月至2005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2005年9月至2009年6月在加拿大University of Waterloo学习,获得博士学位。2009年6月,加入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现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目前为IEEE会员。主要研究方向:无线网络安全、分布式系统安全及应用密码学。
当选理由:对机器学习及其应用的贡献
2005年和2009年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先后获得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研究方向:机器学习、贝叶斯方法、深度学习、数据挖掘。
当选理由:对弹性光网络和网络虚拟化的贡献
朱祖勍,生于1979年2月,安徽省蚌埠市人。2007年获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下一代网络体系架构、云计算和光通信网络以及多媒体网络等。已发表或被录用SCI和/或EI检索论文140余篇,其中IEEE期刊和汇刊论文28篇;IEEE快报论文19篇;IEEE杂志论文4篇;本领域顶级国际会议IEEE INFOCOM论文1篇。曾获IEEE Communications Society旗舰学术会议ICC 2013,GLOBECOM 2013,ICNC 2014和ICC 2015的最佳论文奖。所有论文的SCI他引为252次,Google学术引用2000余次,H-index为15。入选中科院“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是IEEE Senior Member和OSA Senior Member。
- 宗成庆,中国模式识别国家实验室
当选理由:对机器翻译和自然语言处理的贡献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和语言认知计算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10余项国家项目,出版学术专著三部、译著两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带领团队研发的多语言机器翻译和文本挖掘系统成功应用于若干国家重要领域、部门和企业,为助力“一带一路”、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曾于2015年担任ACL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2021年担任ACL大会主席,同年当选 ACL Fellow,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当选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和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