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创新创业政策解读

今年5月,科技部等9部门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这一方案旨在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促进成果转化,分领域选择40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试点,探索建立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机制和模式。

试点方案中的几个地方值得大家关注:

1. 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方面,试点实施成果所有权单位与成果完成人(团队)的共同所有权制度;

2. 职务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方面,赋予科研人员不低于10年的职务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且在协议正常履行、成果转化效果良好的情况下进一步延长使用权期限;

3. 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方面,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使科研人员收入与对成果转化的实际贡献相匹配。

这项政策的背景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求,同时也是通过政策手段,最大化破除成果转化阻碍,激发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动力,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不转化是最大损失

根据通知以及以往的新闻报道,这项《实施方案》是在今年2月14日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而在同一时期,科技部等部门印发的另两份文件也意义重大。

2月17日,科技部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

2月18日,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科技评价影响(决定)资源分配,科技评价要素转移了科研群体的关注重点。少数单位在科技评价中将论文作为一切科技活动(或资源分配)的标准,一刀切地将论文数量与考核排名、绩效考核、资源分配直接挂钩,严重扭曲了科学研究的价值导向,助长了浮夸浮躁、急功近利甚至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两份文件旨在建立科学多元的科技评价体系,强调分类评价,注重实绩。引导科技人员回归初心,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到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今年4月,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通知。

《举措》开篇首句“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基本指明了政策意图,旨在通过发展需求牵引、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提升我国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在基础研究总体布局方面,以应用研究带动基础研究,加强重大科学目标导向、应用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项目部署,重点解决产业发展和生产实践中的共性基础问题;在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方面,加快推进经费使用“包干制”的落实落地,探索实行年薪制和学术休假制度,引导企业面向长远发展和竞争力提升前瞻部署基础研究,扫除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间人才流动的制度障碍。

上述这一系列政策的推出都是希望为科研人员创造更好的学术环境和制度保障,积极投身创新创业,推动国家科技发展。

5月28日,李克强总理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提到: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是3万元人民币,但是有6亿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们平均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1000元在一个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难。

中国有9亿劳动力,没有就业,就只是9亿张吃饭的口;有了就业,就是9亿双可以创造巨大财富的手。疫情之下,国家全力保企业,企业是重要的就业载体之一,保住了企业就保住了就业。对企业而言,短期生存可以靠政策扶持,长期发展要靠科技,只有不断技术迭代、紧跟前沿,方可在全球产业链中搏得一席之地

最近我们走访了上海及周边地区,也与地方政府人员深入接触交流。长三角地区创新创业氛围浓郁,海外回国政策支持力度都很大。有面向个人或团队的人才计划,也有面向产业项目的资金支持。按他们的说法,现在不缺资金,最缺的是人才。部分地区近几年还推出了面向海外青年学者与企业合作的人才计划,从基础研究寻找技术创新灵感,鼓励探索、宽容失败

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
关注时代学者微信公众号,及时获取更多信息

QR Code 手机访问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