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家梅贻琦先生1931年就任清华大学校长时所言名句。如今听来,依然振聋发聩。

今日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英国作家狄更斯曾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一句犹如晨钟暮鼓警醒着思想者,见证着世界百年变迁和潮流涌动。

今日之中国,正迎来与时俱进的新时代,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基础研究投入稳定增长,全球顶尖学术人才快速聚集。

2016年,国家启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长远规划至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这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计140所,其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A类36所,B类6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8所。“双一流”建设以学科评估为参考,首轮建设2020年结束,将根据期末建设成效评价结果等情况动态调整下一轮建设范围。

“动态调整”意味着竞争,因此所有参与的高校都需严阵以待,不进则退甚至缓进则退已成普遍共识。与硬件平台建设相比,软实力的提升更为关键,尤其以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构成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是核心竞争力。正应了梅先生的那句话,有“大师”才有“大学”,若想建好“双一流”,全球引进有潜力成为“大师”的青年学术人才是必经之路。

近年来,得益于国家科研投入持续加强,中国科技成果亮点不断。2019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22143.6亿元,较2009年增长了近4倍。其中基础研究投入1335.6亿,较2009年增长了近5倍。当前,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的新形势下,原始创新成为关注重点,基础研究配套投入将更有保障。

基础研究的提升需要顶尖学术人才参与,通过多年的人才引进和培育,中国的学术人才整体质量已经有了大幅提高。以40周岁以下青年学者发展为例,2010~2020年间,以国家“四青”人才计划项目为代表,国家博士后人才项目以及省、市级别项目为支撑的人才体系遴选一大批有水平、有潜力的青年人才,提供较好的支持待遇(部分启动支持能够达到甚至超过海外知名高校助理教授水平)和潜心学术的发展环境,帮助青年人才快速成长。

当然,随着我国高水平青年学者积累总量的快速攀升,目前的人才计划项目体系及管理制度恐难满足我国科技事业迅猛发展。2018年相关部门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 ,其中提出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统筹科技人才计划,建立人才项目申报查重及处理机制,避免类似人才项目同时支持同一人才。借此让更多的青年学者获得人才项目资助机会。
2020年以来,综合新冠疫情、经济环境等多种因素,海外学术人才回流明显。短期内有限资源和骤增的需求之间加剧了竞争态势,互联网上关于“内卷”的讨论此起彼伏。此时尚在海外或正在找国内教职/申报国家人才计划的青年学者,更需要密切关注国内形势,及时获取国内信息,系统提升竞争力!

时代学者要做的事情,就是服务好每一位青年学者,陪他们一起经历艰难且迷茫的职业生涯早期,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寻找引领发展方向的那束光。

QR Code 手机访问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