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级!多所高校获批国自然卓越研究群体项目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受理期评审结果,多所高校官宣获批国自然卓越研究群体项目。
卓越研究群体项目,为原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其资助期限为5年,资助直接费用6000万元(数学和管理科学5000万元),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定位最高的基金项目。
2025年,卓越研究群体项目继续分为A类和B类两个亚类,其中A类申请条件与往年一致,用于资助申请人未超过60周岁的科研人员,且骨干成员以中青年为主的团队;B类专门用于资助优秀青年科研人员(申请人和骨干成员均未超过55周岁,平均年龄不超过50周岁)组成的团队,给予其更多挑大梁、担重任的机会,推动其早日脱颖而出。时代学者汇总了部分卓越研究群体项目获批信息,具体如下:

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获批“智能工业数据解析与优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卓越研究群体项目A类,该项目依托工业智能与系统优化国家级前沿科学中心,项目负责人为东北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唐立新教授。

8月22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卓越研究群体项目A类“智能工业数据解析与优化”现场考察会在沈阳举行。

项目负责人唐立新教授代表项目组进行了汇报,专家组认真听取项目汇报后开展了集中提问与交流,并与项目负责人、骨干成员、依托单位及合作单位管理人员分组座谈,重点围绕研究内容、合作机制、人才队伍、运行条件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在校期间,专家组实地考察了实验室设备与基础建设情况,全面评估项目实施基础与保障能力。

据悉,“智能工业数据解析与优化”卓越研究群体以数据解析与优化互补融合的基础理论(DAO理论)为核心,面向国家“卡脖子”关键技术需求,研制系统优化提质增效技术和工业智能共性底层技术,并开发智能工业软件系统,解决制造系统复杂制约生产效率的瓶颈和生产过程黑盒影响产品质量的难题,为传统优势工业转型升级、新兴战略工业示范引领提供智能制造的系统核心理论及前沿技术支撑和保障。

陆军军医大学


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内科王延江教授牵头,联合复旦大学和厦门大学共同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卓越研究群体项目(B类)“阿尔茨海默病的复杂机制解析和创新诊疗探索”经过会议评审和现场考察后,正式获批立项,资助经费6000万元,是重庆市首个牵头承担的卓越研究群体项目。
阿尔茨海默病(AD)是危害老年人群健康的重大疾病,其发病率最高,目前缺乏早期诊断和有效干预方法,主要原因是其发生机制不清。项目以阿尔茨海默病的“复杂系统性机制假说”为思路,以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和社区队列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多组学、多模态、多维度数据的集成分析,从系统角度解析阿尔茨海默病发生的复杂机制,筛选早期诊断标志及干预靶点,建立早期诊断和精准诊断方法,研发靶向认知功能改善的创新治疗技术和药物,目标是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血液诊断和认知保护等关键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为日益严峻的阿尔茨海默病挑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华中科技大学


8月25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卓越研究群体项目A类“超强磁场构造”现场考察会议在武汉举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陆建华院士出席会议并讲话,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副主任赖一楠主持开幕式,专家组组长马伟明院士和傅正义院士主持考察会议。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院士参加会议并讲话。
项目负责人王秋良院士代表项目组作专题汇报,重点汇报了项目的科学问题、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等情况。他表示,项目围绕超强磁场致力于产出一批标志性的重大原创科技成果,打造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超强磁场领域人才高地,构建全球领先的超强磁场技术研发与学术创新平台。

专家组认真听取项目汇报后开展了集中提问与交流,并与项目负责人、骨干成员、依托单位及合作单位管理人员进行分组访谈,深入了解项目团队现状、科研氛围、研究基础、科研条件及保障措施等情况。同时,专家组实地考察了项目的实验场地、工作环境以及技术支撑条件。

经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超强磁场构造”项目研究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方案可行,团队创新能力强,依托单位和合作单位具有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和运行组织机制。专家组同意通过“超强磁场构造”卓越研究群体项目的现场考察。

南京大学


9月8日,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官网信息透露,该院申报的卓越研究群体项目(A类)“高影响天气卓越研究群体”(原基础科学中心)已进行现场考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8月15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卓越研究群体项目“多信使时代的极端宇宙研究”现场考察会在合肥举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江松院士,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基础研究局局长魏志祥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傅尧代表依托单位出席会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常进院士、宁波大学蔡荣根院士、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范一中研究员等项目成员,项目依托单位与合作单位代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会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副主任倪培根主持开幕式,专家组组长景益鹏院士主持现场考察会。

考察会上,项目负责人常进院士汇报了“多信使时代的极端宇宙研究”卓越研究群体项目的研究方向与中心构成、拟开展的研究工作、研究方案与预期目标、研究成绩与工作基础等情况。他表示,项目旨在采用多信使天文研究方法,以暗物质物理属性研究为主线,同时在宇宙线起源、引力波相关黑洞研究和中子星核天体物理等极端宇宙前沿问题开展研究工作并取得一到两项世界级成果。项目组有信心打造世界一流极端宇宙研究中心,建成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学术高地。

专家组认真听取项目汇报并进行讨论,为项目执行提出意见和建议。景益鹏院士指出,卓越研究群体项目的目标在于科学前沿突破,抢占国际科学发展的制高点。他建议瞄准暗物质物理本质、宇宙线起源、黑洞起源与演化等重大国际科学前沿,依托我国大科学装置,加强理论研究与实测数据的结合,充分发挥团队学科交叉的优势,在多信使天文领域取得突破,并希望中心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科研人才。随后,专家组对项目负责人和骨干成员、依托单位及合作研究单位的相关科技管理部门人员进行分组访谈,实地考察项目的科研条件和研究工作基础。

专家组经充分讨论后一致认为,“多信使时代的极端宇宙研究”项目以学科重大前沿为牵引,团队分工明确,研究方案合理可行。项目符合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卓越研究群体的项目定位和要求,通过对本项目的支持,有望在物质间接探测、宇宙线物理、致密星物理、引力波天文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依托单位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条件基础。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多信使时代的极端宇宙研究”卓越研究群体项目的现场考察。

北京大学


7月31日,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部卓越研究群体项目(B类)“后摩尔二维材料与异质集成”现场考察会在北京召开。

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吴骊珠指出,交叉科学部高度重视卓越研究群体项目(B类)的遴选。该类项目旨在支持优秀青年科学家组建跨学科团队,聚焦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后摩尔二维材料与异质集成”项目面向突破硅基半导体物理极限的世界科技难题,研究意义重大。希望专家组通过现场考察,全面深入评估项目的研究基础、团队实力、实施计划及保障条件,为项目顺利启动与高质量推进提供专业指导。同时,她鼓励项目团队充分发挥依托单位与合作单位的综合优势,加强组织管理与协同攻关,力争在未来5至10年取得具有国际引领性的重大原创成果,打造该领域的标杆团队。

北京大学副校长朴世龙代表项目依托单位发言时表示,北京大学将统筹校内资源,在人事、财务和科研管理等方面为项目提供全方位支持,全力保障项目团队聚焦前沿、协同攻坚,确保项目高质量实施。

项目负责人彭海琳教授代表项目组作专题汇报,系统介绍了研究团队构成、前期研究基础、技术路线与核心任务。

专家组一致认为,“后摩尔二维材料与异质集成”项目研究目标明确,学科交叉特色鲜明,紧扣卓越研究群体项目的战略定位与核心要求。项目团队前期研究基础扎实,依托单位和合作单位具备良好的支撑条件和实施保障体系,为项目高质量推进提供了坚实基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7月25日,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部卓越研究群体项目“自动驾驶交通智能控制”现场考察会在北京举行。

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吴骊珠指出,卓越研究群体项目旨在汇聚国内优势科研力量,通过多学科深度融合,促进前沿领域的重大突破,打造国际引领性学术高地。“自动驾驶交通智能控制”项目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探索自动驾驶交通智能控制的核心理论与变革性技术体系构建,希望专家组对项目进行全面深入考察,为其顺利实施提供建设性意见。同时,她鼓励项目团队开展跨学科、跨领域深度交叉研究,致力实现自动驾驶交通智能化的根本性突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吕金虎代表项目依托单位发言时表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始终坚持引导科研力量向国家亟须的关键技术领域汇聚,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体系。学校将通过建立支撑交叉研究的长期稳定机制,为项目顺利进行提供坚实保障。

项目负责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云鹏教授代表项目组作专题汇报,详细介绍了项目总体情况、拟开展研究内容、团队合作分工、学科交叉融合规划以及预期可能取得的重大突破等。

专家组一致认为,“自动驾驶交通智能控制”项目研究方向明确,交叉特色显著,符合卓越研究群体项目定位;项目团队学术基础扎实、合作机制明确,项目依托单位和合作单位拥有先进的科研支撑平台和保障条件,能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保障。

上海交通大学


7月17日,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部卓越研究群体项目“融合化学与生物的药物合成”现场考察会在上海举行。

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吴骊珠副主任指出,交叉科学部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多学科深度融合与原始创新,为解决重大基础科学问题提供新路径。“融合化学与生物的药物合成”项目聚焦化学与生物的交叉前沿,探索药物合成的新机制新策略,聚焦世界科技前沿,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希望专家组对项目进行全面深入考察,为项目科学规划与顺利实施提供专业指导。同时,她鼓励项目团队进一步融合多学科思想,发挥各单位优势,在合成化学与合成生物学交叉领域形成引领性突破,为推动我国交叉科学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项目负责人丁奎岭教授代表项目组作专题汇报,系统介绍了项目的总体目标、核心内容、研究团队及前期基础等情况。项目聚焦化学与生物融合的药物合成新范式,拟围绕化学酶催化剂构建、人工细胞体系开发、酶的发现与进化、重要药物分子的高效合成、人工智能辅助设计等方面开展研究,致力于突破化学合成与生物合成各自的技术瓶颈,系统研究两者在药物合成中的协同机制。

经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融合化学与生物的药物合成”项目研究方向明确,交叉特色突出,符合卓越研究群体项目的定位和要求;项目团队学术基础扎实,合作机制清晰,依托单位和合作单位具备良好的科研支撑和保障条件。专家组建议项目立项启动。

有意了解海外优青申报或其他引才项目申请的人才,可以扫描右下方二维码,添加时代学者工作人员微信(微信号:shidaixuezhe2),咨询项目申请事宜。

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
关注时代学者微信公众号,及时获取更多信息

QR Code 手机访问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