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前身为创建于 1902 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首批列入“211 工程”建设计划,入选一期“985 工程”建设计划。2017 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A 类名单。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科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国家高级教育学术人才培养的最高学府,国家人才培养改革 17 个“试点学院”之一,在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一直稳居全国高校第一,在 QS 发布的 2020 年度世界大学学科排行榜中位列全球第 25 名。
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or Cyberlearning and Intelligent Technology,简称实验室) 由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清华大学、中国移动、网龙华渔教育、科大讯飞组建,主要任务是针对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个性化学习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围绕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智能教育服务的迫切需求,建设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应用研究平台,支撑开展远程教学交互系统、知识建模与分析、学习者建模与分析、学习环境设计与评测、系统化教育治理等技术的研发和工程化。
现根据科研工作需要,面向国内外公开诚聘博士后研究人员。更多信息详见实验室网站(http://cit.bnu.edu.cn/)或微信公众号(CITlab)。
一、博士后招聘类别
1.励耘博士后:为我校重点打造的高端博士后项目,招收条件参照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和“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等国家项目关于入选的要求,科研成果丰富,具备较好的科研创新潜力。
2.A 类博士后:要求近三年内在境内外一流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在 35 周岁以下,能够保证在站期间全职工作,不招收在职人员。近五年在相关研究领域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产出。
3.B 类博士后:获得博士学位,年龄在 35 周岁以下,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一定的科研潜力。
4.国家项目博士后:由国家博士后专项经费和学校共同资助,入选项目类型包括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国际交流计划派出项目、香江学者计划、澳门青年学者计划、中德博士后交流项目等国家统一设置的各类博士后人才项目。
二、研究方向
- 远程教学交互系统:研究交互理论和模型、自然交互技术、多模态数据融合以及基于多网融合、多点互动的远程实时高速传输技术等,建设远程教学交互系统。
- 知识建模与分析:研究学科知识建模、知识分析和知识服务等关键技术, 研发与学科知识、学习资源相关的系列规范、模型和工具,搭建知识图谱和服务平台。
- 学习者建模与分析:研究教育数据采集、学习者建模和学习分析领域的智能技术,构建互联网时代学习者模型;研发和示范应用学生成长监测实验系统和教学过程监测与学习分析系统等。
- 学习环境设计与测评:研究学习空间的增强技术、设计优化和评测技术, 构建典型的学习空间,开展多场域智慧学习环境的设计与评测。
- 系统化教育治理:研究多维度教育数据实时综合分析、教育治理动态仿真模型、大数据可视分析等技术,建设教育治理仿真与决策示范平台。
- 数字资源公共服务:研究各类数字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使其与不同学习者、学习场景相适配;构建数字资源设计开发中心、示范展示中心、应用实践基地与支持服务中心。
相关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基础教育大数据研发与应用示范、“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教育变革与创新管理研究、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发展研究、“互联网+”教育体系研究、“互联网+教育”的策略研究、中国智能教育推进路径方案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伦理问题与规范研究、人工智能条件下的教育社会实验研究、科学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线上教育规范管理机制研究、新一代教育网络基础设施研究、智慧教育发展研究、教育机器人研究、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研究、5G+教育应用研究、虚拟现实教育应用研究、未来城市公共教育服务数据治理模式研究、“三区三州”中小学校长教育信息化培训研究等。
三、合作导师
陈丽: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技术委员会主任,兼任首都学习型社会研究院执行院长。目前致力于“互联网+教育”的专题研究,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的内容:1.研究互联网对教学结构、管理结构和供给结构的变革影响,总结“互联网+教育”的基本原理;2.研究“互联网+教育”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揭示“互联网+教育” 的哲学基础;3.研究“互联网+教育”的战略方向,推动教育制度创新。
黄荣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智慧学习环境、技术支持的创新教学模式、知识工程、人工智能与教育等领域的研究。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院长、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
郑永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首席战略官。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第七届科技委信息学部学部委员,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综合组专家、科学课标修订组,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教师奖励计划理事会秘书长, 科学与科研管理学会科技管理与科技评价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政策局局长。研究方向为科技与教育战略、科学教育、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等。
余胜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未 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 移动联合实验室主任,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有突 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主要研究方向: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移动教育与泛在学习、区域性教育信息化、信息 技术与课程整合等。
武法提: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部教育技 术学院院长,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是网络教育应用、数字化学习环境设计、数字 化学习资源设计、智能教育系统等。
李艳燕: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技术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学习分析、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STEM 教育、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共建项目、教改项目以及横向课题等,并参与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 973 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等。曾担任多个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主席和委员,现任国际期刊《Journal of Computers in Education》执行主编,《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Technology for Education and Learning》国际期刊编委,多本 SSCI 期刊同行评审员。迄今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其中多篇 SSCI/SCI 索引,出版中英文著作三本。
郑勤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 2006 年至今在北师大从事互联网教育与教育大数据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工作期间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课题二十余项,出版中英文专著 7 本,发表中英文论文百余篇,目前主要从事教育大数据与教育人工智能研究;“互联网+”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等工作。
冯晓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学习设计与学习分析重点实验室主任。澳门城市大学客座教授、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国教师培训白皮书》主编。主要研究在线教学与混合式教学设计、教师培训、学习分析的研究与工具开发等。
崔光佐: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创新能力与智力发展的研究和实践,受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支持,亲自授课数千余节,涵盖幼儿园、中小学、本科生和研究生, 开创了高效独特的智力提升教学法,发表多篇论文、专著, 自主研发成功国际领先的教材,在全国多个省市开展实验, 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智力水平、创新能力和学业成绩,深受家长和老师的好评。
董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副院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员,中国虚拟现实与可视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评审专家。研究方向为 STEM 教育,项目化教学,教师 TPACK 知识与 21 世纪学习等。
李葆萍: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智慧学习环境设计与评估,未来学校研究,技术创新教学设计和学习效果研究,教育信息化政策研究等。出版专著 2 部,参与编写教材 3 部,发表论文 60 余篇。
童莉莉: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智能教育信息工程,数据科学与智能决策分析,多维智能教学关系构建与优化。核心能力有:ICT 理论/实践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团队领导/跨组织合作、社会筹资/国际协作
共建单位合作导师
孙茂松: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兼职教授。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理解、中文信息处理、Web 智能、社会计算和计算教育学等。
李小文:任职于中国移动,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主持中国移动“和教育”云平台总体规划及方案设计。
刘耕:管理学博士,高级工程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兼职研究员。目前任职于中国移动(成都)产业,主要面向 5G、人工智能(AI)和下一代网络,引领教育、医疗、农业等领域数字化服务产业发展,推动打造 5G 产业合作生态。主持、参与的创新项目获得多项国家奖项,如“大规模安全虚拟云桌面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移动手机贷”,“基于运营商大数据的金融征信和风控技术研究及应用”等。
熊 立:网龙网络公司 CEO,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兼职研究员。在信息科技及互联网行业拥有 10 多年管理工作经验。
吴晓如:科大讯飞公司 CEO,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智能语音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
许斌: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知识建模与分析实验室联席主任。主要从事知识图谱和数据挖掘方面的研究,在 AAAI/ACL/TPDS/TSC 等高水平学术会议与期刊上发表了近百篇论文,是国际学术期刊 SOCA 的编委。主持国家863 课题“面向基础教育的海量知识库建设与构建关键技术及系统”、“知识产权大数据挖掘技术、智能推荐技术及应用示范”等多项国家项目, 是科技情报挖掘与服务系统 AMiner 的主要研制人之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合作导师还包括来自美国、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外高校的兼职教授。
四、薪酬待遇
1.励耘博士后年薪 30万元(税前)。学校为励耘博士后提供租房补贴 5 万元/年,并可根据房源情况以市场价租住博士后公寓。正常在站期间可为其符合条件的子女办理在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新校区幼儿园(沙河)或北京师范大学昌平附属学校小学部(沙河)入学(园)。
2.A 类博士后年薪 18 万元(税前),并可享受博士后出境交流计划及科研业绩奖励等。
3.B 类博士后薪酬由合作导师决定,并可享受博士后出境交流计划及科研业绩奖励等。
4.国家项目博士后:入选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和“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者年薪提高至 35 万元(税前),提供租房补贴 5万元/年,并可根据房源情况以市场价租住博士后公寓;正常在站期间可为其符合条件的子女办理在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新校区幼儿园(沙河)或北京师范大学昌平附属学校小学部(沙河)入学(园)。其他类型国家项目博士后由国家博士后专项经费资助,根据入选的项目类型和相关政策兑现待遇。
五、选拔方式和程序
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通过个人申请、应聘资格审查、面试(励耘博士后还需经过学校评审)、体检、学校人事部门审定和公示等环节,择优确定录用名单。
六、报名方式和所需材料
申请人将以下材料发送至研究院指定邮箱:cit@bnu.edu.cn(邮件标题注明“姓名+毕业学校+应聘博士后”)
- 简历,包括教育经历、工作经验等。
- 近五年来三篇代表性学术论文。
- 其他相关的材料,包括证书、奖励、专利、书籍等。
根据材料审查结果,安排应聘者到实验室进行面试,特殊情况者可采用视频面试。面试合格者,准备相关材料,经学校和博管会审核合格者,办理进站手续。具体进站程序详见北京师范大学人事处网站博士后栏(http://hr.bnu.edu.cn/bsh/index.htm)。
七、联系方式
联系人:戴老师、陈老师
电话:010-58807205 010-58806553
Email:cit@bnu.edu.cn
网站:http://cit.bnu.edu.cn/ 微信公众号:CITlab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满井路甲 2 号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