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25海优申请书,先了解评分体系!

2月28日,2025年海外优青项目指南正式发布,时代学者第一时间针对指南进行了对比解析(点击查看),今年申请人条件资格:

1.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的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2)出生日期在1985年1月1日(含)以后;

(3)具有博士学位;

(4)研究方向主要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

(5)在取得博士学位后至2025年4月15日前,一般应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等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不适用于通过中外联合培养方式取得海外博士学位的情况)。

在海外工作期间,同时拥有境内带薪酬职位的申请人,其境内带薪酬职位的工作年限不计入海外工作年限。

(6)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

(7)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者2024年1月1日以后回国(来华)工作。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并全职回国(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

2. 限项要求

执行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统筹衔接的相关要求。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只能承担一项,不能逆层次申请。

其中第(6)项提到申请人应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这也是海外优青申请书正文需要重点阐述呈现的内容,并且与海外优青的打分体系紧密相关。

教育科研工作经历(15%)

这里提及的包括本、硕(若有)、博教育经历,以及获得博士学位后的博士后、其他科研与学术工作经历。在海内外顶尖高校院所及研究机构有学习及工作经历肯定是加分项,履历漂亮是有机会将分值拉满的。当然实际情况是很多申请人不具备这样的优势,例如第一学历非常普通,或所在海外研究机构并不知名,尤其是今年的指南,对于海外任职的高校强调为“知名高校”,为此申请信心不足。这里也没要纠结,既往经历无法更改,只能坦然面对。同时成果积累是更重要的,可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已取得科学研究及技术创新成果及贡献(30%)

申请人取得的成果主要形式是论文专著,也包括项目、专利、技术转化等方面。在介绍成果时,应该用言简意赅、逻辑清晰的方式从关键科学问题提出、研究及技术的创新点、取得成果贡献及影响力角度逐级阐述。同时,介绍成果时不应该独立割裂地讲每篇论文,也并非只强调发表在什么顶级刊物上,而是应特别注重研究系统性的梳理,持续聚焦、有清晰的研究脉络是非常必要的。这部分的分值是五个维度中最高的,因此要特别重视。

学术见解、技术成果独创性及原始创新性(20%)
申请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考察重点,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具挑战性,学术见解也体现在发现问题、提炼问题的过程中。同时,在成果介绍中也要注意成果原始创新性的阐述,并非只强调成果的结论。对于有些申请人,论文即便发得比较好,也是本领域顶刊,但如果研究创新性不足,那么很难取得好分数。
发展潜力(20%)

发展潜力是一个延续性概念,评审专家基于申请人具备研究基础、从事创新研究的水平及可持续性、研究领域的重大需求等综合判断。当然,这里也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因素,专家对发展潜力的理解不尽相同,因此打分的角度可能不同。

回国工作设想及依托单位支持情况(15%)

这部分重点阐述全职回国(来华)后主要研究方向和思路、预期目标、团队和科研条件的支撑情况。在研究方向或课题设立上要注重创新性,关键问题的提出要合理恰当,研究的可行性要结合已取得成果阐述,为了追求创新完全选择一个没有任何工作基础的方向并不可取。依托单位支持情况在单位提供的标准内容模板基础上,最好根据申请人的实际情况调整,与平台及团队的契合性要充分体现以此增加说服力。

海外优青打分体系给到大家一个参考,在申请书撰写过程中要有所侧重,申请书的打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从初稿到定稿要经历过多轮,首次接触国内人才项目申请的海外学者,需要更多的准备练习。随着撰写的深入,每位申请人对如何写好申请书正文都有一定的理解,突出自身特色,打造有标签明确、内容清晰的申请书是大方向。接下来,时代学者将陆续邀请几位成功入选海优项目的老师分享经验,可以关注时代学者公众号,及时获得相关推送。

2025海外优青申请人可以添加时代学者小编微信:shidaixuezhe2 申请加入微信交流群,一起准备申请事宜。

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
关注时代学者微信公众号,及时获取更多信息

QR Code 手机访问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