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6日,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John P.A.Ioannidis教授团队发布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 Top 2% Scientists)。
榜单共分为“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关注整个学术生涯迄今的影响力,和“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聚焦本年度(2024年)的学术成就。
该榜单由斯坦福大学John P.A. Ioannidis教授团队联合国际权威学术出版社爱思唯尔发布,基于全球约一千万科学家的论文引用数、h指数(全称“H-index”,用于评估研究人员的学术产出数量与学术产出水平)、合著者调整的hm指数、单独或第一作者的文章引用数等综合参数,反映科学家的产出量和学术影响力,收录了来自22个学科领域、174个子学科领域全球排名2%的科学家。
关注微信公众号:时代学者,后台回复“24前2%”,获取最新版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完整榜单Excel






本年度榜单中,王中林院士排名第一。排名前100的华人学者还包括:哈佛大学医学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李恒教授,排名23位;美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朱健康教授,排名46位;密德萨斯大学(Middlesex University)Yang, Xin She,排名60位;四川大学徐泽水教授,排名78位。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何恺明教授,排名89位。
王中林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科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包括氧化锌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生长机理和应用;纳米材料可控生长、表征和应用;纳米能源技术和自驱动纳系统技术;压电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
李恒,哈佛医学院和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生物医学信息学助理教授。曾获2012年本杰明富兰克林生命科学奖和2021年斯隆奖。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基因组学、群体遗传学、系统发育学和网络动力学。领导了SAM格式的设计,创建了SAMTools/htslib并开发了BWA和minimap2等序列比对工具。参与国际项目1000 Genomes Project和Human Pangenome Reference project。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Methods、Nature communications、Genome Biology、NUCLEIC ACIDS RESEARCH、Bioinformatics等发表多篇高被引论文。
杨新社,目前任教于密德萨斯大学。杨新社在剑桥大学创新和发展了3种启发式优化算法包括:萤火虫算法(2008年)、布谷鸟搜索算法(2009)和蝙蝠算法(2010),另发表许多仿生算法相关论文。
于2016年获得汤森路透公布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曾获首届汤森路透中国引文桂冠奖(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江苏省数学杰出成就奖等。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Information Sciences、Information Fusion、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iew、Cognitive Computation等30余份SSCI/SCI期刊副主编或编委。由Springer出版英文专著22部,在 Nature 子刊、IEEE Transactions 系列期刊、Energy Economics、Tourism Management、Omega、EJOR、DSS等发表SSCI/SCI论文900余篇,论著被引10万余次,H指数156。
何恺明(Kaiming He),1984年出生于广东广州,人工智能科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
何恺明2003年高中毕业于广州市执信中学,为当年广东省高考满分状元。2003-2007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基础科学班,连续3年获得清华奖学金,本科毕业后进入香港中文大学攻读研究生,师从汤晓鸥。2009年成为CVPR最佳论文首位华人得主。2011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哲学博士学位,之后进入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2016年8月加入Facebook AI Research(FAIR),担任研究科学家。2017年获得ICCV最佳论文奖(马尔奖)。2018年获得CVPR大会PAMI青年研究者奖。2022年入选AI 2000人工智能全球最具影响力学者榜单,综合排名第一。2023年获得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2024年2月加入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担任副教授。
何恺明的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是深度残差网络(ResNets)的主要开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