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再战海优,四项问题须注意!

海外优青项目一次申请即入选并不容易,连续两年甚至三年申请最终上岸的情况很多,无论是申请未上会,还是上会未入选,2025年再次申请的海外学者,这四方面需要注意:

1

核心成果是否有更新?

申请人代表性论文、著作(含近五年5篇代表性论著、其他10篇)、近五年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专利、会议特邀报告等其他成果和学术奖励(合计10项内)是海外优青项目需要填写的主要成果形式。

在代表性论文方面,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申请人大多成果有很好的延续性,梳理成果的目的一方面是掌握自身情况,尤其是可以对比周围已经入选的同行同事,看是否处于差不多的区间;另一方面,如果感觉仍有欠缺,则应结合目标刊物的发表周期及时投稿,如已在审稿中的论文也要关注审稿进展。这里提醒注意:代表性论文是关键创新学术成绩的主要载体之一,但不宜简单比较发表刊物、影响因子和数量,更不适合跨领域跨学科横向比较。

除代表性论文以外,准备出版的论著书籍、申请专利的状态、申请项目的进展等其他方面同样须再次,尽力确保相关成果在申请提交截止前写进申请书。

2

申请书是否要重写?

申请书正文最重要的两部分是主要学术成绩和全职回国(来华)后拟开展的研究工作两部分,均建议不超过4000字,且每部分都有明确的阐述方向。海外优青项目申请条件之一“(6)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准确概括了这一项目关注的核心,也是评审过程中的评分关键。

有的申请人首次申请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成果欠缺内容单薄;有的正文阐述方式、方法及结构不清晰;有的凝练不够,中文写作能力偏弱有较大提升空间;总之,再次申请海优的申请人在复盘时基本都会发现本子的不足之处,有明显问题的确实需要重新构思写作。

3

 是否更换依托单位?
申请人经过一轮申请后,不仅对申请流程有所了解,而且对所依托单位也有了更多认识。部分依托单位在邀请申请时十分热情,而提交申请之后不再联系,申请人也不清楚申请进展,过程体验落差较大,未入选也会认为部分原因是单位重视程度不够,而基于“依托申请”这一灵活模式,申请人再次申请时就会考虑更换依托单位
再次选择依托单位,申请人要更多地从学科平台、团队契合度和发展空间等方面考虑,争取获得更多支持。另外,在更换平台的同时,申请书正文回国后工作设想可能也要根据学科特点、研究方向、团队等作相应调整,国内依托单位支持情况不能简单拼凑,要具体且明确。

4

是否更换申请口?
选口是门学问,经常有申请人因选口不当错失良机。尤其是从事交叉学科方向的申请人,务必要多了解申请代码与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相关性,同时也要结合依托单位学科优势、团队实际情况谨慎选择

时代学者每年都会围绕海外优青项目申请建立申请交流群,跟踪解读海优政策、组织宣讲交流答疑,2025年海外优青申请人可以添加时代学者小编微信:shidaixuezhe2申请加入交流群(仅限申请人),需要申请简历评估的海外学者也可以联系小编。

 

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
关注时代学者微信公众号,及时获取更多信息

QR Code 手机访问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