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19年度资助项目清单,西安交大13位教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创学校“优青”项目资助数量新高,列全国高校第九位。
学校获得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教师情况如下:
1.杨在,数学学院教授
杨在教授长期致力于解决“压缩感知如何变革频谱分析技术”这一数学与信息科学重大交叉问题。通过提出无限维、复值压缩感知等新理论,为压缩采样下的频谱精准捕获提供了理论与方法基础,形成了新一代频谱分析技术。是欧洲信号处理会议迄今唯一一位大陆学者担任的Tutorial主讲人。
2.卢同庆,航天学院副教授
卢同庆副教授长期致力于软材料与软结构力学研究,揭示了介电弹性体力电变形机理和失稳破坏规律,为介电驱动器材料选择与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提出了力电灾变、力电相变理论、大变形力电耦合后分叉分析方法,创造了2200%电致变形世界纪录;揭示了韧性水凝胶的率相关损伤机理及疲劳断裂规律,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任意种类水凝胶的3D打印方法。获国际断裂大会(ICF13)最佳论文奖,入选中国力学学会青年托举人才工程。作为会议主席举办了四届“软机器与力学国际研讨会”。任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软物质力学工作组成员等。
3.张磊,理学院教授
张磊教授长期从事基于动力过程中瞬态构型的生物大分子动态结构与功能机理研究,在动态结构的单粒子高分辨电镜表征,以及功能机理的分子动力学分析确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提出了普适性良好的样品制备方法,解决了单个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电镜表征难题;开发了单粒子电子断层成像方法和局域电子断层重构算法,实现了单个生物大分子的纳米分辨率的三维结构重构;提出了一套生物大分子动态结构与功能机理研究的单粒子电镜策略,成功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生物大分子的功能机理研究,初步建立了一种可被推广的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研究模式。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曾获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入选陕西省百人计划。
4.何炽,能动学院教授
何炽教授围绕挥发性有机物催化净化中存在的低温活性和选择性不高的科学问题,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提出复合孔材料上协同促进分子传质与芳香烃高效活化的新思路,发展了稳定贵金属纳米粒子的新方法,实现了含氧烃的低温稳定氧化;提出耦合强化C-Cl键解离/Cl物种脱附及中间产物深度氧化的控制策略,实现了氯代烃的低温高选择性转化。授权发明专利9项、参编出版书籍4部。
5.韩卫忠,材料学院教授
韩卫忠教授长期从事金属的辐照效应和力学行为方面研究,提出了金属材料界面缺陷陷阱强度测量方法,定量评估了多种界面吸收辐照缺陷的能力,设计了抗辐照纳米层状材料;发现氦泡分裂微观损伤机制,提出发挥氦泡有益效应的新理念;通过电子束辐照调控氧化膜的塑性流变,促进微纳尺度金属内部位错存储,在小尺度铝合金中实现了稳定的加工硬化、强度-韧性匹配和大范围变形能力的调控。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6.李飞,电信学部教授
李飞教授围绕弛豫铁电单晶与陶瓷材料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基于局域结构无序性来进一步提升铁电材料压电性能的理论方法,制备了目前压电系数d33最高的铁电陶瓷和单晶材料;针对水声和医疗超声换能器的应用需求,深入研究了弛豫铁电单晶性能与结构关系,对弛豫铁电单晶组分、相结构、切型以及极化方法进行了协同设计,优化了弛豫铁电单晶的综合性能。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获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五)。
7.曹宏瑞,机械学院教授
曹宏瑞教授聚焦于智能主轴的核心技术,提出智能主轴的完整概念和“工业4.0”时代下智能主轴工作的新模式,构建了主轴结构动力学设计与优化方法;提出主轴快变信号时频特征提取同步压缩方法,建立高精度、强泛化智能决策模型,实现智能主轴健康状态的准确感知与辨识;建立主轴与高速切削过程时变动态耦合模型,预测颤振发生条件;提出瞬时特征谱快速检测与跟踪控制方法,实现智能主轴颤振的在线主动控制,并开发了原理样机进行示范应用。
8.孙中国,能动学院副教授
孙中国教授长期围绕流体机械内流数值模拟这一现代流体机械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基于无网格法架构,围绕动静干涉流动的整体离散与整体求解、无网格法高效高精度及功能算法格式两个关键科学问题,构建了动静相干模拟的全拉格朗日方法,提出了非均质及相变等复杂流动的数值模型,发展了三种高精度算法格式,有效消除了表面粒子误判误差,显著提升计算效率和精度,建立了基于无网格法的流体机械复杂内流精细化高效数值模拟方法。主持自然科学基金2项和中德科学交流基金1项,获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9.金辉,能动学院教授
金辉教授围绕煤炭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发电多联产技术中,如何进一步降低超临界水中碳的完全气化温度这一重要主题。采用多相流热化学思路,揭示了超临界水-反应颗粒系统的受力、传热、化学反应规律;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协同匹配的方法实现了强化制氢主反应、抑制结焦副反应,将十余种典型煤种中碳的完全气化温度降低到670℃以下,所发明套管反应器使普通不锈钢即可满足选材需求,以上理论均通过所构建中试装置验证。授权及公示发明专利15项,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3)。
10.吴坚,电气学院副教授
吴坚教授面向模拟核爆X射线辐射环境的重大需求,围绕金属丝阵Z箍缩等离子体质量分布及调控,突破了兆安电流X箍缩不易形成单点源的难题,发展了时空分辨达1ns、5μm的质量分布测量方法,掌握了质量不均匀分布降低内爆品质的规律;提出了金属丝表面绝缘涂层调控质量分布的方法,建立了考虑绝缘涂层的内爆动力学模型,抑制了芯晕不均匀结构;研制了国际首台具有快前沿窄预脉冲、时序可调的兆安级驱动源“秦-1”,提出了质量分布的综合调控方法,消除了芯晕结构,内爆速度提高10%,省部级奖1项,入选中国科协青年托举计划。
11.王平辉,电信学部教授
王平辉教授围绕网络大数据和网络安全的交叉研究方向,提出了一系列基于采样技术和概要技术的近似计算方法,以较小的空间和时间代价解决了网络大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中面临的数据访问受限、高速流数据难以全量实时捕获与存储、大图模式挖掘计算量大等难题。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研究成果落地应用于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中国移动、华为、腾讯等政府部门和企业,研发的系统累计服务用户数亿人次。
12.孔光耀,医学部第二附属医院教授
孔光耀教授多年来致力于骨髓异常增生/骨髓增殖性肿瘤(MDS/MPN)的发病机制及其靶向治疗研究,发现不同RAS突变体在MDS/MPN中的致癌能力不同,具有密码子依赖性;进一步系统研究了RAS突变诱导MDS/MPN起始、进展和急性转化的分子机制,并鉴定出多个重要的下游信号通路;在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控制RAS突变诱导的MDS/MPN的多靶点干预策略。
13.张峰,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张峰教授长期从事环境相关骨病及生物统计学研究。解决了复杂疾病环境-基因整合研究方法的若干理论与关键技术难题,阐明了大骨节病软骨细胞损伤的主要分子机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获陕西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陕西青年科技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2012年起设立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旨在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经取得较好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方向开展创新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
学校非常重视青年教师成长,实施了系列举措,帮助青年教师提升学术水平,建立学术影响。比如,科研院通过设立青年教师跟踪培育项目,支持青年教师学术成长;通过学术繁荣计划,提升青年教师学术影响,并在日常工作中,为青年教提供精细化和专业化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