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麦克阿瑟天才奖出炉,20位杰出人才获奖!

近日,麦克阿瑟基金会(MacArthur Foundation)公布2023年麦克阿瑟奖(MacArthur Fellows)获奖名单,共有20位杰出人才获奖。

麦克阿瑟奖又被称为“麦克阿瑟天才奖”,该奖项创立于1981年,旨在表彰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创造性人才。获奖者在随后的5年将以分期支付的形式获得总额为80万美金的奖金。该笔奖金旨在鼓励获奖者更自由地继续研究探索,所以不附带任何附加条件,也被认为是美国跨领域研究中最重要的奖项之一。与诺贝尔奖类似,该奖项不接受个人申请,而是根据私人搜索和匿名提名人推荐给选举委员会,获奖者在接到电话后才知道自己获悉。

部分入选者简介

Rina Foygel Barber,芝加哥大学路易斯·布洛克教授。主要开发和分析结构化高维数据问题的估计、推理和优化工具,如稀疏回归、稀疏非参数模型和低秩模型。同时参与合作研究医学成像图像重建中的建模和优化问题。Rina Foygel Barber于2016年获得斯隆研究奖学金。


Jason D. Buenrostro,哈佛大学副教授。在研究生阶段,Buenrostro博士便开发了一种称之为 ATAC-seq 的测序方法。这是一种具高灵敏度的准确测序方法,用于识别基因组中开放或可表达的区域。ATAC-seq 可识别染色质中用于转录 DNA 的位置。与其他测序方法相较,ATAC-seq 更易于使用且成本更低,已成为研究染色质可及性的标准工具。此外,该测序方法所需使用的细胞数量亦较少,这使得研究人员能够使用来自个体患者实际细胞样本作检测,从而改善罕见细胞亚型的识别。通过使用可编程的微流体,Buenrostro 团队进一步扩展 ATAC-seq 测序平台,使之能够对单细胞进行染色质的分析,并从而识别了调节血细胞发育和疾病的特定转录因子。

Lucy Hutyra教授于2009年加入波士顿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她的专业领域包括城市气候和生物地球化学、遥感和植被生态学。研究使用来自许多不同科学领域的原理来了解陆地碳循环以及人类对碳库和通量的影响。通过整合大气、生物特征和气候信息用于了解大气-生物圈碳交换的特征和驱动因素。

Lester Mackey,新英格兰微软研究中心统计机器学习研究员,斯坦福大学兼职教授。目前的研究包括统计机器学习、可扩展算法、高维统计、近似推理。他的研究帮助提高了机器学习技术的效率和预测。

 

Linsey Marr,现任弗吉尼亚理工大学(Virginia Tech)教授。主要研究室内外空气质量及空气传播病原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她的研究结合了大气科学、公共卫生和传染病等不同领域。Marr 博士研究的一个焦点是传染性生物气溶胶 —— 即含有病毒或细菌的空气粒子。她将传统颗粒物污染物研究的见解和方法与病原体的化学和生物学研究相结合。通过 Marr 博士的研究,人们对时间、大气条件和粒度如何影响气溶胶中病毒的生存能力有了新的见解。此外,她的研究还确定了不同的湿度水平如何影响流感病毒的稳定性和传染性。

A. Park Williams,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地理系教授。其研究旨在了解干旱等极端水文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后果。他的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水文气候学本身,并且还旨在提高对极端水文如何影响地球生命的理解(生物气候学)。他的研究课题涉及人为引起的气候变化通过洪水等极端事件对水文循环、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影响。

入选者完整名单

往年华人学者入选情况

自从1981首次颁奖以来,有多名华人学者获得麦克阿瑟奖,包括丘成桐院士、李中汉教授、管坤良教授等,部分入选者信息及入选年份如下:

1985年:

丘成桐(Shing-Tung Yau),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学院名誉院士,哈佛大学数学系荣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讲席教授、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主任。

李中汉,现为康奈尔大学教授。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之次子。李中汉1978年获耶鲁大学学士学位,1985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后在密歇根大学任教,1993年起出任助理教授。1994年获麦克阿瑟奖。1995年曾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康奈尔大学。1999年起他正式加盟康奈尔大学,获聘为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终身教授。

1998年:

管坤良,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获得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得普渡大学博士学位;1989-1991年在普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2-2007年在密歇根大学任教(助理教授1992年,副教授1996年,教授2000年,H. Christensen教授2003年);2007-2023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任教授(2013年起为杰出教授)。于2023入职西湖大学任分子细胞生物学讲席教授。

2000年:

姚鸿泽,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哈佛大学数学系教授。姚鸿泽1981年毕业于台湾大学,获得数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1994年任纽约大学柯朗数学科学研究所教授;2000年获得庞加莱奖及麦克阿瑟奖;2001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并获晨兴数学金奖;2002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2003年任斯坦福大学教授;2005年任哈佛大学教授;2013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03年:

庄小威,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物理学双聘教授。
1987年庄小威考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 ;1991年19岁时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之后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留学;1996年博士毕业后进入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朱棣文;2001年进入哈佛大学任教,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2005年被聘为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2006年被聘为哈佛大学化学和物理双学科正教授,并在哈佛大学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单分子生物物理实验室;201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2005年:
陈路,1998年获南加州大学博士学位,其后曾在南加州大学、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03年受聘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神经、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助理教授,后晋升为副教授。2005年9月,陈路荣获麦克阿瑟天才奖。
2006年:
陶哲轩(Terence Chi-Shen Tao),菲尔茨奖获得者、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James and Carol Collins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9年:

何琳,1997年从清华大学生物系毕业后赴美留学,在斯坦福大学取得博士,曾在冷泉港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到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2009年获得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 。
来源:麦克阿瑟基金会

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
关注时代学者微信公众号,及时获取更多信息

QR Code 手机访问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