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博新计划“失败者”的经验分享

首先,非常感谢时代学者的邀请,在此分享自己博新计划的申请经历,希望我的经历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情况

本人2021年6月博士毕业,生物学方向。2021年9月入职某985高校博士后,当年提交了博新申请。这里可能有人会问“2021年的博士为什么能够申请2021年的博新计划?”。这个大家可以去研究一下博新计划的申请要求,这一点我下面也会提及。

申请对象

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申请对象是面向新入站或者即将入站的博士后,并且要求之前未申请过 “博新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站前)。因为博新计划是非常看重之前的成果的,因此建议还没有毕业的博士最好先评估一下自己的成果情况有没有竞争力再决定是否申请。因为入站后的第一年再去申请可能会更有利,毕竟多出来的一年里你可能还有一些成果产出。本人当年博士期间在2020年底发表了一篇本学科顶刊,所以就想在进站之前申请博新计划,虽然成功入围答辩环节,但最终还是落选了。后来想想,同期能够进入答辩的申请人肯定都是在他们所在领域中有不错成果的,这个时候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没有足够强的成果关键时候就有点虚。

在此也解释一下,博新计划一般要经过两轮评审,第一轮为通讯评审(也称函评),这个环节是把你的本子送到多位有关专家的手里(好像是5个),专家根据你前期的成果、创新型、研究内容、研究方案进行评估并打分。等所有的打分返回去后,按照实际拟资助人数的一定比例确定进入第二轮会议评审的人员,然后通知答辩。通知一般在当年的4月底下发,视频答辩的时间大约为5月中旬。

申请平台

博新计划遴选的时候是有所偏重的,这一点在申报通知中就明确提到了(如下图)。因此,你的导师是大牛、你在国家级实验室,在同等条件下就会有所倾斜。申请人在申请的时候一定要突出自己平台的优势(国重实,省部级实验室),另外就是最好要把你所在的平台的优势融合到你的本子中。比如,你能干别人干不了的事,这就是你最大的平台优势。

但是,这里也要提醒大家,在写这些信息的时候一定不要把自己的姓名,导师的信息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写在你的本子里,这可能会被基金委认为你是在故意透露信息给评审人,这样的话就完了,你的本子可能被直接毙掉。每年因为这个原因取消上会资格的大有人在,我申请的那一年就因为有申请人涉嫌透露信息,几十人被取消了答辩资格,大家切记这一点。

申请内容

博新计划除了要看你之前的研究成果以外,也同样非常看重你本子的质量,当然写本子很多都是共性问题。我有位朋友自己发了Nature正刊,导师又是大牛,就觉得本子的内容不是那么重要,想着能发顶刊,这个就是他的实力,认为博新计划十拿九稳。然而在博管办公布答辩名单的时候,两眼一傻,连上会答辩的资格都没有。所以,建议成果颇丰的同学们在写本子的时候还是要低调一点,老老实实的写好自己的研究内容,不可大意,一定要细心打磨。

对于本子的内容,我觉得创新是本子的核心,如果没有创新性,还是老一套,这很难吸引评审人的眼球,函评这一关都很难过。这种创新性可以是你研究内容的创新性,也可以是研究方法的创新性,但是这里建议你写的东西不要太超前了,太过于超前的研究内容或者方法很难被评审人认可,所以创新也是要有尺度的。为了创新性切勿在本子中做夸大的描述,特别是‘首次’、‘第一次’,‘前所未有’等等这类词汇,大家要慎之又慎,很多专家是非常讨厌这种描述的。因为,你一个刚毕业的博士大概率是不可能实现各种“首次”的,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做的研究。所以,对于创新性的描述大家也要把握尺度,切勿夸大自己要研究的对象。我也有幸接触过一些本子,有些本子写的确实是好,内容丰富、逻辑清晰、条理清楚、方法得当、用词准确,读完就知道他要用什么方法去干什么事情,很清楚,这种本子也自然得到了比较高的分。也不乏存在那种写的稀里糊涂的本子,读起来完全抓不住重点,这种本子基本就废了。

其次是科学问题,一定要非常凝练,2到3个左右就够。对于科学问题而言,我个人建议不要写的太大了,太大的科学问题,评审人通常认为你这个是不切实际的,很难实现的;而对于太小科学问题,可能会让评审人认为你研究的问题缺乏创新性,没有意义。这一点希望各位在申请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品味一些写的比较好的本子,看看前辈们是如何把控科学问题。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一定要写详细,逻辑要清晰,条理要清楚。技术路线一般会配上一张流程图,这张图不用做的很美观,但是要大方、得体、逻辑清晰、不要用太刺眼的颜色,其实黑白灰的配色完全就够了。

视频答辩

假如你能够进入答辩环节,并和那些佼佼者竞争,请务必做好PPT,答辩的时候环境要安静,穿着要得体。特别是咱们男生,还是要适当的整理一下你的衣冠,给答辩专家留下一个好印象。视频答辩通常说的是10分钟,包括5分钟的称述和5分钟的提问。5分钟的陈述可以适当的延长一点,但是不建议超过6分钟。这几分钟大家需要清晰的把你的学术背景、研究问题的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创新性以平台的优势呈现给各位专家。大家要把握好时间。专家提问环节通常也就1到2个问题,大家做PPT的时候要站在答辩专家的角度好好思考一下他们可能提出的问题,这对于你的成功非常有帮助。我那一次答辩的时候,专家就提了一个问题,问我除了这个顶刊成果是否还有其他的文章,我说没有。然后,答辩主席就问其他的专家有没有问题,其他的专家都默不作声,然后答辩主席就宣布“下一个”。整个答辩完也就6分钟。答辩完我就感觉凉了,最后结果出来的时候,果真凉了。

所以再次强调,像我们这类做基础研究的,大家一定要有多篇文章,至少是一篇领域顶刊再配上两篇其他的文章,这个是基本的保障,文章自然是越多越好。答辩结果公布之后,我查阅了我们领域那几位中了的情况,最差的都是PNAS+两篇其他的文章,排名靠前的几个都是有Nature或者Science或者Cell的正刊一作。我们那一年是这样,现在的情况不清楚了,可能竞争更大。

以上是我博新申请的主要经历和感悟。如有您觉得不对的地方,请多指正。

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
关注时代学者微信公众号,及时获取更多信息

QR Code 手机访问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