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斯隆奖公布了2023年的最新获奖名单。今年共有125名学者入选,其中华人学者占30席。获奖者将获得 75,000 美元,可在两年期限内用于支持其研究的任何费用。
斯隆奖,1955年设立,由美国艾尔弗·斯隆基金会(The 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每年颁发一次,旨在向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等领域的早期职业科学家和学者提供支持和认可。目前,共有56位研究员在各自领域获得了诺贝尔奖,17位获得了数学领域的菲尔兹奖,22位获得了经济学领域的约翰·贝茨·克拉克奖。
以下是获选的华人学者介绍:
化学
Mia Huang,斯克利普斯研究所
Mia Huang,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分子医学系副教授。本科毕业于纽约皇后学院学士,博士毕业于纽约大学化学专业。
Brian B. Liau, 哈佛大学
Brian 2007 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与 EJ Corey 一起进行本科研究。后来他获得了博士学位。2013 年在 Matt Shair 的指导下获得哈佛大学化学博士学位。从 2013 年到 2016 年,Brian在马萨诸塞州总医院与Bradley Bernstein一起担任博士后研究员。
Brian 于 2016 年开始担任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的助理教授,他的实验室正在通过化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染色质介导的癌症机制。
Long Luo,韦恩州立大学
现任韦恩州立大学化学系the Carl R. Johnson 冠名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本科毕业于北京航空天大学应用化学系,2014年获得犹他大学化学博土学位(导师: Henry White 教授) 2014-2017年,进入德克萨斯大学奥丁分校进行博后研究(师: Richard Crooks 教授)。2017年加入韦州立大学化学系后,获得多种奖顶包括 NSF CAREER Award, NIH MIRA Award, Wayne State Universit Academy of Scholars Junior Faculty ward, 被Chem Comm, Nanoscale, Anal. Bioanal. Chem选为Emerging investigator 并为Langmuir 首国年编委会成员之一。2022 成为首位Carl R.Johnson 冠名教授,主要从事电化学交叉域的研究,包括研发电化学传感器,电化学材料和有机合成方法,以及光催化。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Nat Comm, JACS, Adv. Funct. Mat., Anal.Chem.等杂志发表论文近50篇,Nature Catalysis, Nature Synthesis, Nature Communications, Joule, J. Am.Chem. Soc, Angewandte Chemie, ACS Nano, innovation, Nano Letters等40多个国际期刊审稿人。
Hang Ren,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Hang Ren,2011年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化学专业,2016年于密歇根大学取得分析化学博士学位。2016-2018年,犹他大学博士后助理;2018-2021年,迈阿密大学助理教授;2021年至今,任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助理教授。
Mei Shen,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
于2011年在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获得博士学位,由Allen J. Bard教授指导。在加入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之前,她在匹兹堡大学的Shigeru Amemiya教授的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2012年),在那里她用纳米分辨率的扫描电化学显微镜(SECM)成功成像了水环境中单个纳米孔的离子流量。她目前的研究兴趣介于纳米科学、电化学和神经科学之间,特别是涉及研究纳米生物结构的神经传递,如单个突触裂隙。
Lingyan Shi,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雅各布斯工程学院生物工程系的助理教授。
本科毕业于天津大学,后在纽约市立学院(CCNY)获得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她曾在CCNY的超快光谱学和激光研究所做博士后。然后,在她加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之前,她转到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进行她在生物光子学方面的第二次博士后培训。
Junpeng Wang,阿克伦大学
在加入阿克伦大学担任高分子科学助理教授之前,他分别在麻省理工学院的 Jeremiah Johnson 教授和芝加哥大学的 Luping Yu 教授担任博士后。他在杜克大学师从Stephen Craig 教授进行高分子机械化学博士研究,并于2015年获得化学博士学位。
Huiyuan Zhu,弗吉尼亚大学
布朗大学博士,现为弗吉尼亚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她的研究旨在为具有原子级精确表面和界面的明确定义的纳米晶体和二维 (2D) 材料开发新的合成策略,从而使人们对原子结构如何影响催化剂性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利用这些新知识来为关键的能量转换和化学转化过程设计优化的催化剂。
计算机科学
韩松(Song Han),麻省理工学院
韩松是麻省理工学院EECS的副教授,此前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清华大学获得学士学位。
他提出的「深度压缩」技术被广泛用于高效的人工智能计算,而「高效推理引擎」则首次将权重稀疏性引入现代人工智能芯片,影响了英伟达的安培GPU架构。他开创了TinyML研究,将深度学习引入物联网设备,实现了边缘学习。
他的团队在硬件感知神经架构搜索方面的工作使用户能够设计、优化、缩小和部署人工智能模型到资源受限的硬件设备,在众多顶级人工智能会议的低功耗计算机视觉竞赛中获得第一名。而在深度压缩领域,则获得了ICLR和FPGA的最佳论文奖。
由于他在「深度压缩」技术方面的贡献,「让强大的人工智能程序在低功耗的移动设备上更有效地运行」,韩松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选入「35位35岁以下的创新者」。
凭借着「加速机器学习的高效算法和硬件」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CAREER奖,并获得了IEEE「AIs 10 to Watch: 人工智能的未来」奖。
Yuanzhi Li,卡内基梅隆大学
Yuanzhi Li是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学习系的助理教授。在此之前,他在清华大学取得了计算机科学和数学学士学位,在普林斯顿大学取得了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并在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谭宸浩(Chenhao Tan),芝加哥大学
谭宸浩是芝加哥大学计算机系的助理教授,负责指导芝加哥人类+人工智能实验室(CHAI)。他的研究兴趣包括,以人为本的机器学习、语言和社会动态、多社区参与,以及自然语言处理、计算社会科学和人工智能。
伍骁迪(Xiaodi Wu),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
伍骁迪是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计算机科学系和高级计算机研究所的助理教授,也是量子信息和计算机科学联合中心(QuICS)的研究员,同时也是为AWS Braket工作的亚马逊客座学者。
他于2008年在清华大学获得数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并于2013年在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获得理论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Jimmy Ba,多伦多大学
Jimmy Ba是多伦多大学计算机系的助理教授,此前曾跟随图灵奖得主Geoffrey Hinton攻读博士学位,是优化器Adam提出者之一。他的研究兴趣包括,深度神经网络的高效学习算法、强化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人工智能。
地球科学
Kimberly V. Lau,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研究重点是了解地球历史上海洋缺氧和增氧的原因和后果。她使用同位素和建模来理解地球过去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控制和反馈。
经济学
Shengwu Li,哈佛大学
Shengwu Li,2009年本科毕业牛津大学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学士;2011年取得牛津大学经济学哲学硕士学位。2016年,于斯坦福大学取得经济学博士。研究领域为经济理论、行为和实验经济学 经济理论、行为和实验经济学。
目前,他在哈佛大学担任经济学助理教授。
Yueran Ma,芝加哥大学
主要研究方向是金融与宏观经济学交叉领域的实证研究。她的工作涵盖的主题包括债务合同和宏观经济影响、非金融公司的资产和生产活动、低利率和金融市场,以及金融和宏观经济的预期。她还研究过房地产和城市经济学方面的问题。她以最优异的成绩获得哈佛大学应用数学的学士学位和Phi Beta Kappa奖,并获得商业经济学的博士学位。
Guo Xu,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数学
Yuansi Chen,杜克大学
Yuansi Chen是杜克大学统计科学系的助理教授。主要研究兴趣在于统计机器学习、MCMC采样、优化、领域适应和计算神经科学中出现的统计挑战。
在此之前,他在法国Ecole Polytechnique获得了应用数学的工程学位,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统计系获得了博士学位,是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数据科学基础(ETH-FDS)的博士后研究员。
Zheng Tracy Ke,哈佛大学
Jonathan J. Zhu,华盛顿大学
Jonathan J. Zhu是华盛顿大学的助理教授。在此之前,他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国家科学基金会博士后,并在哈佛大学完成博士学位,师从丘成桐教授。本科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获得数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
神经科学
Anqi Wu,佐治亚理工学院
Anqi Wu,2011年取得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理科学士;2014年取得维特比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系理学硕士学位。
她目前是佐治亚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计算科学和工程学院(CSE)的助理教授。在加入佐治亚理工学院之前,她是哥伦比亚大学Zuckerman头脑行为研究所理论神经科学中心的博士后研究员。她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了计算和定量神经科学的博士学位以及统计学和机器学习的研究生证书。
Herbert Zheng Wu,西奈山伊坎医学院
Herbert Zheng Wu,是哥伦比亚大学祖克曼心智脑行为研究所的理查德-阿克塞尔和迈克尔-沙德伦的博士后研究科学家。在此之前,他在哈佛大学与凯瑟琳-杜拉克一起攻读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他也曾是西蒙斯学会的初级研究员。
物理学
Jia (Leo) Li,布朗大学
Jia (Leo) Li,2008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2011年和2014年分别于美国西北大学取得硕士、博士学位。
Li是一位凝聚态实验物理学家,专门研究低维电子系统。他的研究重点是二维材料及其范德瓦尔斯结构中出现的量子现象。他在西北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并曾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
Qiong Ma,波士顿学院
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现为波士顿学院物理学助理教授。
Shuo Sun,科罗拉多大学博德分校
Shuo Sun,2011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光学专业,2016年于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取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
他是科罗拉多大学博德分校物理学助理教授和JILA的副研究员。他的研究领域是量子光学、纳米光子学和实验性量子信息科学。他的研究小组通过将固态人工原子与纳米光子结构耦合,研究量子极限下的强光-物质相互作用。
Sanfeng Wu,普林斯顿大学
以下是斯隆奖完整名单:
Chemistry
Jennifer Bridwell-Rabb,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drew R. Buller,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Justin R. Cara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Tim A. Cernak, University of Michigan
Saurabh S. Chitnis, Dalhousie University
Todd R. Gingrich,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Rafael Gómez-Bombarelli,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a Huang,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Brian B. Liau, Harvard University
Long Luo, Wayne State University
Shaama Mallikarjun Sharada,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Andrew J. Musser, Cornell University
Giulia Palermo,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Tod A. Pascal,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Hang Ren,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ustin
Kimberly A. Se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risto S. Sevov, Ohio State University
Mei She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
Lingyan Shi,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Andrej Singer, Cornell University
Jesús M. Velázquez,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Junpeng Wang, University of Akron
Kevin D. Welsher, Duke University
Alison E. Wendlandt,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iyuan Zhu, University of Virginia
Computer Science
Sepehr Assadi, 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Jimmy Ba, University of Toronto
Leilani B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Jeannette Bohg, Stanford University
Luca Carlon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shan Chattopadhyay, Cornell University
Greg Durrett,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ustin
Zakir Durumeric, Stanford University
Roya Ensaf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Chelsea B. Finn, Stanford University
Elena L. Glassman, Harvard University
Song Han,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elix Heide, Princeton University
Stratos Idreos, Harvard University
Angjoo Kanazaw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Yuanzhi Li,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Anirudha Majumdar, Princeton University
Jonathan M. Ragan-Kelley,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ushant Sachdeva, University of Toronto
Chenhao Ta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Rashmi Vinayak,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Xiaodi Wu,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Earth System Science
Tripti Bhattacharya, Syracuse University
Benjamin A. Black, 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Christo Buizert,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Shane C. Campbell-Sta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Alexandra G. Konings, Stanford University
Kimberly V. Lau,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Kaighin A. McColl, Harvard University
Angeline G. Pendergrass, Cornell University
Lidya G. Tarhan, Yale University
Economics
Manasi Deshpand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eter Hull, Brown University
Alex Ima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Shengwu Li, Harvard University
Yueran Ma,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Mikkel Plagborg-Møller, Princeton University
Tobias Salz,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uo Xu,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Mathematics
Yuansi Chen, Duke University
Duncan Dauvergne, University of Toronto
Edgar Dobriba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Jeremy Hahn,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eng Tracy Ke, Harvard University
Roy R. Lederman, Yale University
Nicole R. Looper,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Bhargav Narayanan, 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Sam Raskin,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ustin
Jose Israel Rodriguez,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Pedro J. Sáenz,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Chapel Hill
Will Sawin, Columbia University
Sophie Spirkl, University of Waterloo
Hiro Lee Tanaka, Texas State University
Yunqing Ta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Caroline Terry, Ohio State University
Xiaochuan Ti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Alexander S. Wei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Jonathan J. Zhu,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Ziquan Zhuang,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Neuroscience
Andrea M. Gomez,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Christine Grienberger, Brandeis University
John Jimah, Princeton University
Ann Kennedy,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Kate L. Laskowski,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Samantha C. Lewi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Jeffrey Markowitz,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rrick J. Morton,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Nicolas C. Pégard,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Chapel Hill
Cengiz Pehlevan, Harvard University
Ben Scholl,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Gregg Sparkman, Boston College
Mubarak Hussain Syed,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Anastassia Voronova, University of Alberta
Helen E. Vuong,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Anqi Wu,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erbert Zheng Wu, 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
Physics
Debanjan Chowdhury, Cornell University
Clay Córdova,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Benedikt Diemer,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Maria R. Drout, University of Toronto
Javier M. Duart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Ronald Fernando Garcia Ruiz,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lannah Hallas,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Erin Kara,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ia (Leo) Li, Brown University
Qiong Ma, Boston College
Alireza Marandi,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ejaswi Venumadhav Nerell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Alison E. Patteson, Syracuse University
Orit Peleg,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
Benjamin R. Safdi,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Robyn E. Sanders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eter Schauss, University of Virginia
Dries Sels, New York University
Leo C. Stein, 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
Shuo Sun,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
Sagar Vija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Sanfeng Wu, Princeton University
Jing Yan, Yale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