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每人资助2500万!首期“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获资助名单揭晓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是一项聚焦原始创新、鼓励自由探索、公益属性的新型基础研究资助项目。2022年,腾讯公司宣布10年内出资100亿元人民币,成立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独立运营、长期稳定地支持一批杰出科学家潜心基础研究、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重在“选人不选项目”,支持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开展探索性与风险性强的基础研究,期待他们提出重要科学问题、开拓学科前沿、推动原创突破。

现将首期“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获资助名单公布如下,欢迎社会各界共同监督。如您有任何问题、意见或建议,请在1月20日之前与“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秘书处联系。

电子邮箱: contact@newcornerstone.org.cn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秘书处

2023年1月13日

首期获资助新基石研究员研究概要

数学与物质科学领域

Mathematics & Physical Sciences

数 学

何旭华 | 香港中文大学

李理论是现代数学的基石之一。何旭华将基于对组合、代数、几何上对称性的独特理解,探索李理论核心问题p进群的结构和表示论以及全正性理论,力图对表示论、算术几何及数论的研究产生重大推进作用。

林华珍 | 西南财经大学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仍存在需要大数据且不可解释的瓶颈。林华珍拟突破这一瓶颈,发展以有限数据为基础、具有通用性、基础性的可解释的深度学习,给出泛化误差上界、可解释度量及可解释参数的统计推断。

刘 钢 | 华东师范大学

复几何是数学的核心研究方向之一,与多个数学分支紧密相连。刘钢将关注复几何中曲率、拓扑、复结构、代数结构等之间的相互关系,争取在单值化猜想深入与延伸、凯勒流形极限正则性研究、几何相关的全纯函数研究等方面获得全新突破。

刘若川 | 北京大学

算术几何和代数数论是纯数学的核心分支,非交换p进霍奇理论、p进自守形式与拓扑循环同调是其重要研究方向。刘若川将继续聚焦于这三个具有深刻联系的方向,凝练出前瞻性问题,在算术几何等方面建立新的数学理论,对相关领域形成系统性贡献。

沈维孝 | 复旦大学

动力系统的低维映射综合体现了混沌现象的深度和复杂性。沈维孝计划从非自制一维映射的迭代等视点出发研究二维斜积映射的迭代,拟对圆周扩张映射驱动的斜积系统族研究Cr拓扑下的帕里斯猜想,并对多项式斜积系统研究游荡域的非存在性。

孙斌勇 | 浙江大学

形式李群是李群和李代数的重要推广。孙斌勇将继续推动建立形式李群及其表示的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及形式李群无穷维表示论及其上同调理论,并期待应用这一理论,在朗兰兹纲领的中心研究对象L-函数算术性质的研究中取得突破。

张 旭 | 四川大学

无限维分析在控制论、概率论、量子场论等方向具有广泛应用。张旭拟以控制论为背景,建立无限维分析一个较为通用的新框架,提出无限维复分析的精密方法,研究控制论中出现的涉及无限多个自变量的函数空间与微分方程等挑战性问题。

物 理

曹 俊 |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理解中微子的质量起源,是在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之外寻找新物理的关键。曹俊将研究反应堆中微子物理,解决中微子质量顺序、能谱反常等问题,并发展新型的中微子探测技术。

丁 洪 | 上海交通大学

马约拉纳零能模可用于实现拓扑量子计算。丁洪将基于铁基超导马约拉纳平台,证明铁基超导体中马约拉纳零能模的确切存在,并制备出拓扑量子比特。

段路明 | 清华大学

量子比特的数目对量子计算机的性能有决定性的影响。段路明将通过高维离子阵列的稳定囚禁、独特的量子逻辑门设计、寻址方法、抗噪方案,探索规模化的离子量子计算的路径。

封东来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各类成像技术是从微观尺度理解复杂物质体系的利器。封东来将发展量子材料的相干衍射成像方法,实现材料与原型器件微观状态的原位、高分辨、立体成像与动态测量。

胡江平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超导是材料在特定温度下呈现出的神奇物态。胡江平将基于高温超导基因、铁基超导的内在拓扑性、超导二极管效应等原创的概念和理论,在高温超导机理、拓扑量子计算载体、新型超导电子元器件等方面进行探索。

刘继峰 |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黑洞等致密天体是如何形成与演化的?刘继峰将发展先进的测量手段与观测网络来回答这个问题,进而探究强引力场下的时空性质与超核密度下的物态方程等基本物理规律。

刘仁保 | 香港中文大学

传统激光来自于独立非相干源的受激辐射。刘仁保将探索相干量子多体系统的受激辐射,由此产生的量子多体激光会是一类新奇的量子物质,并可望催生出新的量子科技。

陆朝阳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单光子之间自然相互作用极弱,目前主要依赖于线性光学量子操纵。陆朝阳将探索强相互作用光子和光镊原子大规模量子调控技术,实验解答爱因斯坦和玻尔关于量子力学不确定性的争论,致力于实现构建非线性光学量子计算的途径。

童利民 | 浙江大学

当光被限制在狭小的空间里会发生什么?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童利民将致力于把一束光约束到一个原子的大小,在极微世界中进行原子分子的精确操控,从而揭示出光本身尚无人知晓的奥秘。

王亚愚 | 清华大学

铜氧化物高温超导的微观机理是长期悬而未决的核心物理问题之一。王亚愚将采用多种原子尺度的实验手段,探测铜氧化物的微观电子结构,并从掺杂莫特绝缘体的角度揭示高温超导之谜。

吴从军 | 西湖大学

为了揭示凝聚态与冷原子体系中的新奇量子物态,吴从军将在其中寻找新颖的对称性和拓扑性质,并在动态晶体、冷原子、拓扑系统中寻求物理实现,以追求数学优美性和物理真实性的统一。

张 霜 | 香港大学

光场性质可以通过超材料的人工设计来调控。张霜将通过超材料来探索高维光子系统的拓扑现象、光子强拓扑绝缘体、真空涨落对二维材料电子输运的影响,并实现Tellegen等全新的电磁介质。

张远波 | 复旦大学

霍尔效应的精确量子化揭示了量子系统优美而深刻的拓扑结构。张远波将致力于突破二维材料研究瓶颈,实现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探寻长程关联量子多体基态中的新物理。

化 学

陈 鹏 | 北京大学

肿瘤免疫识别有没有 “分子规律”?陈鹏将发展基于“活细胞连接测序”的免疫解码技术,破解T细胞受体与抗原肽“识别密码”,实现癌症疫苗的精准设计。

樊春海 | 上海交通大学

面对活细胞分析与诊疗的关键挑战,樊春海将构筑具有仿生智能的核酸分子机器,通过对活细胞内信号通路重编程进行物质与能量的调控,期望发展出活体诊疗新方法。

黎书华 | 南京大学

过渡金属化合物、自由基等强关联体系的量子化学方法发展是理论化学的挑战性难题。黎书华将专注于创立基于块电子态的多态耦合簇理论,期望发展成为强关联体系的新一代量子化学计算方法。

李景虹 | 清华大学

针对高灵敏、高通量生物单分子分析的挑战,李景虹将研究单碱基分辨核酸检测新方法,为核酸单碱基变异的基础研究、疾病诊断、药物筛选和基因治疗奠定化学测量学基础。

马 丁 | 北京大学

面向资源优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马丁将聚焦发展“碳-氢循环”的催化新体系,探索碳资源与氢气转化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的新途径。

王 兵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如何在碳基材料中高效地实现自旋极化?王兵将探索碳基纳米自旋电子学新效应,解析复杂的自旋相互作用机制,开拓碳基纳米材料自旋量子器件发展的新路径。

吴骊珠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借鉴自然光合作用与酶促反应,吴骊珠将致力于突破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中多电子多质子化学转化的瓶颈,大幅提升人工光合作用效率和稳定性,推动未来光化学概念和应用的革新。

杨黄浩 | 福州大学

闪烁体的能量转换效率决定了X射线成像设备的灵敏度和分辨率。杨黄浩将致力于提升纳米闪烁体X射线发光效率的新理论机制研究,发展超灵敏快速X射性成像新技术。

游书力 |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突破芳香化合物的传统取代反应局限,游书力将发展苯衍生物去芳构化反应,创新催化转化模式,为重要有机功能分子合成提供变革性途径。

俞书宏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解析和转译自然材料多层级结构设计原理与机制,俞书宏将致力于建立生物质基结构基元的宏量制备与仿生分级组装新方法,提供非化石资源材料制备新途径。

生物与医学科学领域

Biological & Biomedical Sciences

曹 彬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否具有共性机制?曹彬将研究“呼吸道病毒感染中毒症”的致病机理,探究病毒血症诱发凝血功能障碍和多系统炎症的机制,寻找有效的干预策略,降低重症病毒性肺炎的病死率。

陈玲玲 |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哺乳动物中非编码核糖核酸如何参与生命过程的调控?陈玲玲将开展实时动态和原位在体的超高分辨核糖核酸分子追踪,揭示核糖核酸在生命过程中的分子和功能特征以及作用模式,拓展核酸研究新领域并为相关疾病提供新的诊疗依据。

董 晨 | 上海交通大学

免疫细胞在炎症和肿瘤中如何发挥调控作用?董晨研究T细胞以及ILC细胞亚群功能和疾病机理,对于炎症和肿瘤疾病的免疫调控机制的理解、诊断和治疗将产生深远影响。

傅向东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如何协同提高碳氮利用效率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傅向东将开展水稻二氧化碳和氮信号感知及转导机制研究,揭示高产和碳氮高效利用协同作用机理,突破育种瓶颈,通过调控植物生长-代谢平衡,助力新一轮绿色革命。

郭红卫 | 南方科技大学

植物如何感受环境因子并相应调整自身基因表达?郭红卫将发掘更多的根系pH及渗透胁迫感受器基因,为解决土壤盐碱化挑战提供理论基础;同时研发高效持久的基因沉默系统并应用于农业。

胡海岚 | 浙江大学

大脑如何调控情绪和社会行为?胡海岚将开展情绪和社会行为脑机制的研究,拓展脑科学和脑医学与心理学及社会学在分子细胞及环路层次的深层联系。

黄志伟 | 哈尔滨工业大学

免疫细胞如何识别抗原和激活免疫信号通路?黄志伟将解析抗原介导的免疫细胞受体(TCR、BCR)信号转导及其调控机制,揭示适应性免疫反应的基本科学规律,并为免疫疗法提供新理论和新技术。

赖 仞 |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心脑血管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赖仞将基于生物分子复合物互作网络探索相关疾病机制,并研发低出血风险抗血栓创新药物。

李 栋 |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如何在高时空精度下解析细胞精细结构和完整揭示亚细胞结构动态变化是细胞功能研究的主要瓶颈。李栋将致力于显微成像技术的革新,突破超分辨率活体显微成像获取生物学信息的尺度和维度,探索基于新物理效应的显微成像技术方法。

李毓龙 | 北京大学

神经递质探针结合光学成像已经成为神经科学研究中强有力的工具。李毓龙将突破神经递质检测的瓶颈,实现从 “看得见”到 “看得准”-“看得深”-“一起看”的飞跃,为复杂神经环路的精确解析和神经疾病的诊疗提供强有力的工具。

刘 颖 | 北京大学

衰老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衰老与细胞应激如何相互影响?刘颖将探索衰老和细胞应激的关系和调控机理,以期深入理解衰老过程中细胞应激能力减退的原因,并探索调控细胞应激是否能够延缓衰老。

鲁伯埙 | 复旦大学

细胞死亡是不可逆转的吗?鲁伯埙将研究神经细胞进入死亡程序后能否“复活”,即逃逸死亡程序并重获生命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其分子机制,为干预神经死亡相关疾病和阐明生死分界的本质提供线索。

罗敏敏 |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

目前仍缺乏安全性有效性俱佳的抗抑郁药物。罗敏敏将探索抗抑郁药的新靶点、分子信号转导途径、细胞和神经环路机制,寻找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小的新型抗抑郁药物和转基因疗法。

祁 海 | 清华大学

免疫细胞如何产生抗体、获得高质量、持久性免疫记忆?祁海将研究记忆性B细胞产生、维持和激活机制,深入探究其原创发现的B细胞记忆调控的细胞及分子机理,为长效广谱疫苗、预防传染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瞿礼嘉 | 北京大学

通过植物远缘杂交创造新物种、培育新品种,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瞿礼嘉将利用“分子钥匙”精准打破植物有性生殖的杂交障碍,拓展不同种属间植物远缘杂交的范围,创制植物新种和新品种,为农作物和园艺植物育种提供全新的种质资源。

邵 峰 |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细胞焦亡的关键生理病理作用是什么?如何激活肿瘤免疫、发挥抗肿瘤作用?邵峰研究细胞焦亡的生物学功能和分子调控机制,探索和发现新的天然免疫识别模式,填补对裂解性细胞死亡激活肿瘤免疫的认知空白,并推动建立对细胞死亡概念新的理解。

时松海 | 清华大学

大脑尤其是新皮层是高等动物高级认知功能的结构基础。时松海将建立高等实验动物模型,运用多层次、跨物种系统深入研究正常和病理情况下哺乳动物大脑的发育组装和功能运行机制,启发新型脑疾病诊疗技术和类脑系统的研发。

王二涛 |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如何高效利用植物共生菌固氮、降低过度使用化肥对生态环境的危害?王二涛将研究根瘤共生固氮及丛枝菌根共生形成与演化的机理,揭示植物识别“敌友”微生物的分子机制,探索禾本科植物共生固氮,为可持续农业发展提供新理论。

王 文 | 西北工业大学

鹿科动物拥有哺乳动物唯一能够完全再生的器官鹿角,有极低的癌症率和高抗感染能力。王文将研究鹿科动物特殊性状进化的遗传机制,开拓生物医学新方向。

王晓群 | 北京师范大学

围绕高级认知的神经起源及演化机制这一科学问题,王晓群将利用独特脑发育模型和体外类器官培养技术,解析人脑神经发生和脑高级认知功能的神经环路发育基础,为治疗脑疾病提供理论支撑。

颉 伟 | 清华大学

精卵结合后生命时钟如何精准启动?颉伟将解析生命基因程序第一次启动的分子机器,探索逆转细胞生命时钟的可能,为衰老和疾病机制的理解及干预提供新途径。

徐彦辉 | 复旦大学

转录是生命活动中基因表达调控最关键的步骤。徐彦辉将通过建立体外重构转录系统,利用生物化学和结构生物学方法,研究转录起始过程的分子机制,解决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

于洪涛 | 西湖大学

基因组储存遗传信息和承载生命蓝图,其不稳定性导致肿瘤发生发展。于洪涛将阐述基因组塑造传承的分子机制,揭示肿瘤基因组非整倍性的根源和弱点,寻找靶向肿瘤非整倍性的新路径。

曾 艺 |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如何获得可移植的功能性胰岛细胞,一直是糖尿病治疗领域的巨大挑战。曾艺将探索胰岛干细胞的分子机制,为促进胰岛原位再生、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提供新手段。

张 宏 |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细胞通过自噬处理和回收由自噬体包裹的胞质组分。张宏将研究自噬起始信号的产生、解码及调控,阐明自噬在多种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理,进而为治疗自噬异常引发的相关疾病提供新策略。

周 斌 |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细胞间相互作用如何影响器官发育和组织再生?周斌将建立研究体内细胞间相互作用的遗传学分析技术,探索原位干细胞与微环境细胞相互作用的规律及调控机制,为器官修复再生和干细胞体外扩增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新方法。

朱 冰 |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异染色质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在衰老过程中逐渐退化。朱冰将研究异染色质的形成机制以及在衰老过程中的退化原因,并探索干预异染色质退化的手段。

朱 听 | 西湖大学

地球上已知生命的核酸和蛋白质都只采用了两种具有镜像关系的手性构型中的一种。朱听致力于从中心法则出发构建与天然生物分子手性相反的“镜像生物学系统”。该系统有望成为一种全新生命形态的进化起点,并带来一系列天然系统难以实现的应用与发现。

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
关注时代学者微信公众号,及时获取更多信息

QR Code 手机访问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