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国际计算机学会(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ACM)公布了2022年度杰出会员(ACM Distinguished Members)名单,全球共有67名学者获此殊荣。
ACM创立于1947年,是世界上第一个科学性和教育性的计算机学会,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计算机领域学术组织,在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10万名会员,其所评选的图灵奖(ACM Turing Award)被公认为是计算机领域的最高奖项。ACM杰出会员表彰那些在过去10年中拥有至少15年专业经验和5年专业会员资格的ACM会员,他们取得了重大成就,或对计算机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今年共有23位华人学者(中国大陆6人)入选,占总人数的34%。
入选华人学者介绍
陈恩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陈恩红,1968年7月生,博士,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IEEE 高级会员(Senior Member)。1996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博士学位。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委会委员、数据库专委会委员、大数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知识工程与分布智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机器学习专委会委员。曾任中国计算机学会YOCSEF合肥分论坛首任主席(2011年)。担任了国际期刊WWW Journal的编委,以及KDD2010、AAAI2012、KDD2012、KDD2013、ICDM2013、PAKDD2013、SDM2013、KDD2014等国际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全国性学术会议NDBC’2012、CCDM’2014的程序委员会主席等。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国家重大专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专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等支持的项目,以及与诺基亚、阿里巴巴、华为、讯飞的合作项目。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IEEE Trans、ACM Trans、KAIS、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和数据挖掘领域重要国际学术会议KDD、WWW、SIGIR、ICDM、NIPS、ECML-PKDD、CIKM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在数据挖掘的国际顶级会议KDD2008上的论文获最佳应用论文奖(Best Application Paper Award)、ICDM2011上的论文获最佳研究论文奖(Best Research Paper)。指导的博士生获得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中科院院长优秀奖、中科院院长特别奖、微软学者奖等多个奖项。
郝丹,北京大学
郝丹教授于2002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8年在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主要研究软件测试。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发表于CCF A类期刊会议论文近20篇。获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包括优青项目和国际(与地区)合作交流项目等。2016年获聘长江学者(青年学者)。担任国际会议SPLC 2018的大会联合主席、AST 2015的程序委员会联合主席,以及ICSE 2018等程序委员委员。
黄隆波,清华大学
黄隆波,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Tenure-track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组部“计划”入选者。于2011年8月在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子工程系(EE)获得博士学位。于2011年7月到2012年8月,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EECS)担任博士后研究员。于2012年7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信息与系统决策实验室担任访问学者,于2012年12月到2013年2月间获邀到香港中文大学(CUHK)网络编码研究所担任访问教授, 并于2013年6月到8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访问学者。担任多个IEEE/ACM顶级期刊人并担任多个会议程序委员。黄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随机学习、网络优化、无线移动网络、数据中心网络、在线教育、网络编码与延时,以及智能电力网络。
刘世霞,清华大学
刘世霞,清华大学教授,IEEE Fellow。主要研究方向是可解释机器学习,文本可视分析和文本挖掘。2020入选IEEE Visualization Academy。担任 CCF A类会议 IEEE VIS(VAST) 2016和 2017的论文主席,IEEE VIS 2020-2023指导委员会委员;担任 IEEE Transactions on Visualization and Computer Graphics 副主编( Associate editor-in-chief)、曾任编委;担任CCF A类期刊Artifical Intelligence编委;担任 IEEE Transactions on Big Data 和ACM Transactions on Interactive Intelligent Systems的编委。
刘譞哲,北京大学
刘譞哲,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面向移动计算、大数据、服务计算等网络化应用模式的新型系统软件。在ACM/IEEE Transactions和WWW、ICSE、OOPSLA、MobiCom、UbiComp等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 80 余篇,获得国际万维网大会最佳论文奖(中国首次),多次入选IEEE Transactions的亮点论文;曾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17年);曾获CCF-IEEE CS“青年科学家奖”(2018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011年)、CCF优秀博士论文奖(2010年);作为核心完成人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5年)和中国电子学会迄今唯一的技术发明特等奖(2017年);担任国际会议CollaborateCom2016和SEES2014联合主席;多次担任WWW、KDD、ICSE、CIKM、ICDCS、ICSOC等国际知名学术会议担任程序委员会成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秘书、委员。曾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年被评为北京大学“最受学生爱戴的老师暨十佳教师”。
郑子彬,中山大学
郑子彬,中山大学软件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IEEE Fellow、IET Fellow、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数字家庭工程技术研究主心副主任、区块链与可信软件研究中心主任。发表论文200余篇,论文谷歌学术引用超过25,000次,H指数为73。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个项目;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 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二等奖、 ACM中国新星提名奖、IEEE TCSVC Rising Star Award、CCF服务计算专委会杰出青年奖、ACM SIGSOFT Distinguished Paper Award、ICWS最佳学生论文奖等奖项;担任TOSEM、TVT、OJCS等期刊的副编辑;担任ICSS2022、IEEE SMDS2021、BlockSys2019、CollaborateCom 2016等会议的General Co-Chair;担任ICSOC2023、SC22019、ICIOT2018 及IoV2014等会议的PC Co-Chair。
邓豫,IBM Research
邓豫是IBM T.J. Watson研究中心的高级研究科学家和经理。她在马里兰大学学院公园分校获得了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并且是IEEE高级会员。研究兴趣是信息提取、问题回答、知识图谱和语义分析。
邓豫是IBM技术研究院的成员,工作内容主要是为云和IT支持服务建立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她曾多次获得IBM杰出技术成就奖、IBM研究奖和专利奖。
Xuanhui Wang,Google
Xuanhui Wang在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计算机科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并在中国科技大学获得学士学位。研究方向是信息检索、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
他曾在雅虎实验室从事推荐系统和网络搜索排名问题的研究。他的博士研究是关于改善网络搜索的困难查询。他还研究了从大规模的搜索日志中挖掘知识,以及从时间性文本流中挖掘突发模式。
Jing (Jane) Li,宾夕法尼亚大学
Jing Li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电气与系统工程系和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的Eduardo D. Glandt教师研究员和副教授(终身)。
在此之前,她是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Dugald C. Jackson助理教授,也是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计算机结构组和机器学习组的教员。也是SRC JUMP中心-智能存储和内存处理研究中心(CRISP)的首席研究员之一。
林守德,Appier
林守德教授拥有台湾大学电机工程学士、密西根大学电机硕士、南加州大学计算语言学硕士学位和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目前是Appier的首席机器学习科学家,台湾大学资讯工程学系的教授。
他的研究包括机器学习和资料探勘、社群网络分析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曾创立台大的机器发明与社群网路探勘实验室。
他的国际学术成就包括2003年IEEE网路智能会议最佳论文奖、2007年Google研究奖、三度获得微软研究奖、IBM研究奖助,2010年及2014年TAAI优秀论文奖、2011年ASONAM最佳论文奖。并曾担任SIGKDD的senior program chair及ACL的area chair。
Zhiqiang Lin,俄亥俄州立大学
Zhiqiang Lin是俄亥俄州立大学(OSU)计算机科学与工程(CSE)的教授。也是网络安全和数字信任研究所(ICDT)、汽车研究中心(CAR)、转化数据分析研究所(TDAI)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未来边缘网络和分布式智能人工智能研究所(AI-Edge)的教职员工。
他在普渡大学获得了计算机科学的博士学位。研究重点是网络安全,特别是软件安全(如漏洞分析)和可信计算(如SGX/SEV等可信执行环境),以及最近的移动、物联网、云和区块链安全。
Siwei Lyu(吕思伟),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
吕思伟是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的纽约帝国创新教授,UB媒体取证实验室(UB MDFL)主任,以及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信息完整性中心(CII)的创始联合主任。
他是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实验室(CVML)的创始主任。也是IEEE、IAPR和AAIA的会员,ACM的高级会员。
他于2005年在达特茅斯学院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2000年获得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得北京大学信息科学学士学位。研究兴趣包括数字媒体取证、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并发表了190多篇有参考价值的期刊和会议论文。
他是IEEE信号处理协会最佳论文奖(2011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CAREER奖(2010年)、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卓越研究和创新活动总统奖(2017年)、纽约州立大学校长卓越研究和创新活动奖(2018年)、谷歌教师研究奖(2019年)和IEEE第一区技术创新(学术)奖(2021年)的获得者。
Zhuoqing Morley Mao(茅斫青),密歇根大学
Zhuoqing Morley Mao是密歇根大学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的教授。研究兴趣包括网络系统,移动和分布式系统,以及网络/系统安全。
她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CAREER奖、斯隆奖和IBM教师合作奖的获得者。
Qinru Qiu,雪城大学
Qinru Qiu是雪城大学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教授兼EECS研究生项目主任。研究兴趣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动态电源和热管理,能量采集实时嵌入式系统的功率,以及性能优化和认知应用的神经形态计算和高性能计算。
她于1994年在浙江大学获得电子工程学习学位,1998年在南加州大学获得电子和计算机工程硕士学位,2001年在南加州大学获得电气工程博士学位。
曾获IEEE第一区技术革新(学术)奖(2020年) ,IEEEACM SIGDA杰出服务奖(2011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职业奖(2009年),以及美国工程教育协会(ASEE)暑期研究教师奖(2007年)。
Haiying Shen,弗吉尼亚大学
Haiying Shen是弗吉尼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副教授。研究兴趣包括分布式计算机系统和计算机网络、云计算、大数据和信息物理系统。
她于2006年在韦恩州立大学获得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于2004年在该校获得计算机工程硕士学位,于2000年在同济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士学位。
她曾获得 2015 年TCSC职业生涯中期奖、2015年IBM 教师奖、2013年NSF 职业奖、2013年Sigma Xi Clemson年度青年研究员奖、2010 年微软教师奖学金奖、2010年克莱姆森大学卓越教师奖,2009 年获得阿肯色大学本科生导师论文奖。
她是IEEE/ACM TON和 IEEE Networking Letters (NL) 的副主编。她还是许多领先会议的程序委员会成员,以及多个国际会议的前程序联合主席。
Li Shen,宾夕法尼亚大学
Li Shen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生物统计学和流行病学信息学教授。研究兴趣包括医学图像计算、生物信息学、机器学习、网络科学、视觉分析和生物医学大数据科学。
实验室的工作核心是开发计算和信息学方法,用于综合分析多模态成像数据、高通量组学数据、认知和其他生物标记数据、电子健康记录数据和丰富的生物学知识。
他于2004年获得达特茅斯学院的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于1996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于1993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
Houbing Herbert Song(宋厚冰),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
宋厚冰是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UMBC)的终身副教授,网络全球安全与优化实验室(SONG实验室)主任。
他于2012年8月获得弗吉尼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6年12月获得德克萨斯大学埃尔帕索分校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共发表论文100多篇,目前的研究活动集中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网络安全和隐私、以及网络物理系统/物联网。
他担任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2017年至今)的副技术编辑、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2020年至今)、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2021年至今)和 IEEE Journal on Miniaturization for Air and Space Systems (J-MASS)(2020年至今)的副编辑,以及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J-SAC)等多个杂志的客座编辑。
孙怡舟,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孙怡舟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计算机科学学院的副教授。研究兴趣包括大规模信息网络分析、社会网络、链接分析,图挖掘、Web 挖掘、文本挖掘,数据挖掘、数据库系统、统计学、机器学习、信息检索、网络科学等。
她于2012年获得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 (UIUC)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在北京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与统计学硕士和学士学位。
2022年,她获得VLDB时间测试奖;2020年,她获得BCB最佳学生论文奖和亚马逊研究奖。
Nian-Feng Tzeng(曾年烽),路易斯安那大学拉斐特分校
曾年烽是路易斯安那大学拉斐特分校计算与信息学院高级计算机研究中心的杰出学者和教授。
他于1986年在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研究兴趣是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系统、计算机通信和网络以及可靠计算和网络系统等领域。
作为IEEE Fellow,曾博士于1990年5月在第10届国际分布式计算系统会议上获得杰出论文奖,于1997年获得大学基金会杰出教授奖。
Haining Wang,弗吉尼亚理工大学
Haining Wang是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教授。因为为网络和云安全做出的贡献,他在2020年当选IEEE Fellows。
他于2003年获得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域名系统和内容分布式网络中的安全问题、软件中释放后使用漏洞的防御、在线信誉系统、数据中心内部的能源/电力攻击和对策、隐蔽云中的通道攻击和对策、基于行为生物识别的用户身份验证、自动在线机器人检测、透明反网络钓鱼以及对抗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
Harry Xu,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Harry Xu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CLA) 的计算机科学教授。研究兴趣是编程语言、编译器、大数据和分布式系统以及计算机体系结构。
他是最早研究「软件膨胀」问题的研究人员之一。他还引领了使用PL技术优化大规模数据分析的方向。基于于这些贡献,他获得了2018年Dahl-Nygaard青年奖。
Kun Yang,埃塞克斯大学
Kun Yang是埃塞克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电子工程学院 (CSEE) 的讲座教授,以及网络融合实验室 (NCL) 负责人。
他在伦敦大学学院 (UCL) 获得了通信网络和服务领域博士学位,在吉林大学获得硕士和学士学位。他的研究兴趣包括通信理论、算法、网络科学、机器学习和边缘智能,并在上述领域发表技术论文300余篇,专著2部。
他是欧洲科学院 (MAE) 会员、IEEE 院士、IET 院士、BCS 院士和 ACM 杰出会员 (DM)。同时担任GSMA全球移动大奖(MWC-巴塞罗那)的评委,以及EPSRC同行评审学院的成员。他也是IEEE ComSoc (2020-2021) 的杰出讲师。
Jianying Zhou,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
Jianying Zhou是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SUTD)的教授兼iTrust联合中心主任。他在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获得信息安全博士学位。研究兴趣为应用密码学和网络安全、网络物理系统安全、移动和无线安全。
他是ACM AsiaCCS的指导委员会主席,以及Asiacrypt的指导委员会成员。他曾在国际网络安全会议委员会(ACM CCS & AsiaCCS、IEEE CSF、ESORICS、RAID、ACNS、Asiacrypt、FC、PKC等)担任总主席、程序主席和PC成员200多次。
他在国际会议和期刊上发表了250多篇参考论文,被引用超过 10,000 次,并获得IFIP DBSEC最佳学生论文奖 (2022),IEEE DAPPS最佳论文奖 (2021),IEEE DSC最佳学生论文奖(2021年和2022年),ESORICS杰出贡献奖(2020),ESORICS最佳论文奖 (2015)。
以上参考自各高校官网、学者主页
完整名单一览
表彰在计算机领域做出的杰出教育贡献:
Tony Clear Auck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Quintin Cutts University of Glasgow |
Diana Franklin University of Chicago |
Dragan Gasevic Monash University |
Margaret Joan Hamilton RMIT University |
Guido Rößling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Darmstadt |
表彰在计算机领域做出的杰出工程贡献:
Michael Bendersky |
Yu Deng IBM Research |
Kaoutar El Maghraoui IBM Research |
Xuanhui Wang |
Joseph William Yoder The Refactory |
表彰在计算机领域做出的杰出科学贡献:
Vijayalakshmi Atluri Rutgers University |
Earl Theodore Barr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
Matthew A. Bishop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 |
Nirupama Bulusu Portland State University |
Barbara Carminati 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ell’Insubria |
Enhong Che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
Rada Chirkova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
David J. Crandall Indiana University |
Khuzaima Daudjee University of Waterloo |
Christopher D. Gill Washington University |
Dimitris Gizopoulos National and Kapodistrian University of Athens |
Dan Hao Peking University |
Ehsan Hoque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
Longbo Huang Tsinghua University |
Shadi Ibrahim Inria |
Salil Kanher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
Samee U. Khan Mississippi State University |
Milind Kulkarni Purdue University |
Matthew Lease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
Jing (Jane) Li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
Shou-De Lin Appier |
Zhiqiang Lin Ohio State University |
Silvia Margot Lindtne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
Shixia Liu Tsinghua University |
Xuanzhe Liu Peking University |
Siwei Lyu University at Buffalo,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
Zhuoqing Morley Mao University of Michigan |
Athina Markopoulou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
Wim Martens University of Bayreuth |
Joanna McGrener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Gerome Miklau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
Tijana Milenkovic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
Animesh Mukherjee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haragpur |
Kedar S. Namjoshi Nokia Bell Labs |
Thomas Ploetz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Michael Pradel University of Stuttgart |
Qinru Qiu Syracuse University |
Reza Rejaie University of Oregon |
Martin Robillard McGill University |
Jennifer A. Rode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
Saket Saurabh The Institute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
Chirag Shah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
Haiying Shen University of Virginia |
Li She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
Georgios Smaragdakis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Houbing Herbert Song University of Maryland, Baltimore County |
Yizhou Su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
Nian-Feng Tzeng University of Louisiana at Lafayette |
Kaisa Väänänen Tampere University |
Haining Wang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
Harry Xu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
Kun Yang University of Essex |
Koji Yatani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
Ayal Zaks Mobileye |
Zibin Zheng Sun Yat-Sen University |
Jianying Zhou Singapor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Des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