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位医师科学家入选!首批医学科学领域科学探索奖获奖人脱颖而出

9月15日,第四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50位青年科学家榜上有名。为了响应来自科学界的建议和呼吁,奖项从2022年开始增设医学科学领域,鼓励医学研究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解决医学科学领域的基础性问题,由此2022年有5位科学家脱颖而出,成为“科学探索奖”医学科学领域的首批获奖人,他们致力于探索疾病的本质和规律,开发临床诊疗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工作在科学研究“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最前线。

5位获奖人中还包括了既从事临床工作又从事科学研究的医师科学家(physician scientists):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主任医师、研究员苏士成,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主任医师、研究员吕奔。他们以自身做桥梁,联通着生命科学研究和临床医学的发展。

而这5位获奖人将成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结合背景下,具备研究能力,能真正解决临床迫切需求的医学领军人才。

获奖人简介:

程功于2008年获得复旦大学微生物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耶鲁大学传染病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于2011年全职任教于清华大学,现为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医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创新突破奖、树兰医学青年奖等多项奖项。程功教授长期从事针对虫媒病毒性传染病的致病机理研究及疫苗研发,在国际主流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系列研究成果为重要蚊媒病毒的防治提供了生物学基础,促进了烈性蚊媒病毒传染病知识概念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代表着我国在蚊媒病毒传染病这一生命医学热点领域的重要突破,并推动相关研究成果应用于新型药物及疫苗研发,为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公共卫生安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为有效防控传染病疫情做出突出贡献。

吕奔,临床医学-免疫学双博士,国家杰青、青年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青年科技奖、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从事危重症与血液病的基础研究与临床一线工作,在重症凝血病和多脏器衰竭的机制研究领域取得了原创性突破,以通讯作者在Science、Nature、Immunity、Blood、ACS Nano、Nature Communications和PNAS等杂志上发表了系列论著。吕奔发现了脓毒症等炎症性疾病中一个重要的药物靶点——蛋白激酶R,该靶点的发现可能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措施。由于该项科研成果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巨大的市场前景,被国内外同行评价为“医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2022年,吕奔团队在《科学》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热射病的重要致死机理——高体温通过Z-DNA结合蛋白—1(ZBP1)诱发过度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进而导致危及生命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与多脏器损伤,为热射病等危重症的防治提供了重要思路。

苏士成,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0年以年级第一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临床本硕连读班(全英班)。2013年师从宋尔卫教授提前一年获得外科学博士。现任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腔镜中心主任、生物治疗中心主任、中山大学免疫系主任。兼任欧洲免疫治疗协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常务青年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委会常务委员。擅长乳腺癌微创手术为中心的早期乳腺癌多学科诊治,开创腔镜下术中导航乳腺癌保乳术,将大手术变成小手术;以免疫治疗为中心的晚期乳腺癌综合疗法,就提高机体抗肿瘤免疫力防治乳腺癌复发转移的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长江青年学者(普外科学)、全国十大医学创新专家、首届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共青团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广东省珠江青年学者(普外科学)、广州实力中青年医生等称号。

吴晨,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肿瘤遗传学研究,通过深入挖掘肿瘤基因组动态演进的分子机制,为中国人群的肿瘤风险评估、早期检测和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新冠疫情爆发后,吴晨作为队长带领中国医学科学院援鄂抗疫医疗检测队驰援武汉,负责移动P3实验室建设和武汉最大方舱医院东西湖区方舱医院的患者检测工作,圆满完成任务。

主要研究个体的遗传因素如何影响恶性肿瘤发病以及肿瘤患者的疗效和预后。恶性肿瘤是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引起的复杂性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揭示和阐明引起恶性肿瘤的环境因素和个体遗传因素是肿瘤防治的重要基础。环境因素是肿瘤发生的始动因素,然而,暴露于相同环境因素和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等)的个体发生肿瘤的风险并不相同。在临床上,患有相同肿瘤的患者,对于同种治疗,其治疗反应和预后存在巨大个体差异,这些都说明个体的遗传因素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常用的性别、年龄以及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等指标不能完全解释同种肿瘤患者疗效和预后的异质性,以致难以实现理想的个体化治疗。单核苷酸多态(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是人类基因组的重要遗传变异。SNP与疾病包括肿瘤易感性以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是近年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薛天,男,1977年出生,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力资源部部长,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执行部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神经环路与脑认知部”主任。长期从事光感受神经生物学的光信号转导、神经环路以及视觉再生修复等方面研究。至今共发表SCI论文49篇,多篇通讯作者论文发表在Nature、Cell等学术期刊,被引用4000余次, h-index 27。获国家创新人才计划(2012),优秀青年基金 (2013),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青年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13),中科院脑科学卓越中心骨干(2014),国际研究资助组织Human Frontier Science Program (HFSP) Young Investigator Grants(20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019),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20)。担任国务院学术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组织建设工作委员会主任等学术任职。曾获得2019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Cell杂志2019年最佳论文和2020年度“中国神经科学重大进展”等奖项。

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
关注时代学者微信公众号,及时获取更多信息

QR Code 手机访问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