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公布,7位北大人上榜

第四届“科学探索奖”名单正式出炉,50位青年科学家上榜,其中包括7位北大人。90后校友王光宇成为最年轻获奖人。

他们分别来自数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天文和地学、化学新材料以及信息电子领域,每人将获得总计300万元奖金。

雷晓光,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 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兼职教授。主要从事天然产物全合成、化学生物学与创新药物研究。2006年获得美国波士顿大学有机合成化学博士学位,2006-2008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生物有机化学博士后研究,2008年底全职回国,2008-2013年任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天津大学药学院教授,2014年1月全职加入北京大学,现任北京大学教授。独立工作以来,雷晓光教授在复杂天然产物全合成, 活性小分子探针导向的化学遗传学研究、以及创新药物研究中新的药物靶点发现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科学发现;目前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包括:Cell,Nature, Science, Nature Chemical Biology,JACS,ACIE等, 并申请了和创新药物相关的中国、国际发明专利10余项,目前已有两个抗肿瘤、抗生素候选药物正在做临床前研究;相关科研工作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被C&E News, Nature Reviews等评述20次;国家杰青,973首席科学家;获得了国际四面体青年科学家奖(2017),瑞士化学会杰出讲座教授奖(2017),中国化学会维善天然产物合成奖(2015),日本化学会杰出讲座教授奖(2015),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4),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3),国际化学生物学会首届青年化学生物学家奖(2013),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3),中国药学会施维雅青年药物化学奖(2013),药明康德生命化学奖(2010)等18项国内外学术奖励;目前作为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杂志执行主编。

马思伟,2005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5年8月至2007年8月在美国南加州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之后到北大工作至今。201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项目资助,2015年入选中组部第二批青年拔尖人才计划。

主要研究方向为视频编码及处理,已发表SCI论文4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2项,已获授权发明专利40多项。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科技支撑等多项国家级课题。曾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007)、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第五,2006)、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五,2012)、首届AVS技术奖(2004)、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2007)、IEEE 1857国际标准贡献奖(2013)。

江颖,男,汉族,1982年7月出生于四川乐山,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北京大学轻元素先进材料研究中心主任。

2003年获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学士学位,2008年获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2010年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助理教授,2018年晋升长聘教授和博雅特聘教授。201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9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同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2020年出任北京大学轻元素先进材料研究中心主任。

曾获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16和2018)、陈嘉庚青年科学奖(2018)、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2018)、中国青年科技奖(2019)、北京市杰出青年中关村奖(2020)、日本“仁科芳雄亚洲奖”(Nishina Asia Award 2020)、全球华人物理与天文学会“亚洲成就奖”(AAA,Robert T. Poe Prize 2020)等荣誉或奖项。

袁新意,2008年博士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师从张寿武教授,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副教授。2000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获得者,2008年博士毕业时获美国克雷研究所研究奖,成为第一位荣获该奖的华人。主要研究领域是数论,2015年他与合作者完成了“数学四重奏”的华美乐章,将数论与几何统一在一起,实现了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引起了数学界的极大兴奋与关注。

李柯伽,男,1980年出生,通过北京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联合培养项目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2009年开始在德国马普射电天文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的研究方向有脉冲星测时探测基本物理过程、辐射机制和相对论等离子体物理、射电天文技术和方法。在国际上参与及负责若干脉冲星相关合作研究项目,例如参加欧洲EPTA脉冲星测时阵列,欧洲相位阵脉冲星高精度测时观测项目(LEAP)、北美P-ALFA巡天项目等,是著名的SKA项目脉冲星科学组年轻成员。共发表SCI论文60余篇,多次在国际会议上做邀请报告。

王光宇,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特聘研究员,首批小米青年学者,获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工程支持,长期致力探索智能医学生物计算新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前沿水平的研究成果,在Cell、Nature、Nature Medicine、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MICCAI 等国际期刊或顶会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作为负责人承担多项国家课题,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相关数字健康医疗研究成果获学术期刊Nature在“Spotlight”专栏关注及报道。

杨元合,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3年7月获北京大学环境科学学士学位,2008年7月获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2008-2012年间先后赴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和英国阿伯丁大学进行合作研究,2012年7月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作,成立了高寒生态格局与过程研究组,2013年获得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8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9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21、2022年连续两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曾获“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美国生态学会亚洲分会“青年生态学家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荣誉。担任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植物学会/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北京生态学会秘书长等学术职务;担任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植物生态学报》副主编、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植物学报》/《草地学报》/《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编委。

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
关注时代学者微信公众号,及时获取更多信息

QR Code 手机访问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