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985高校公布国家杰青获批名单,资助数量创历史最好成绩!

8月26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官方发布《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北航新学期,接续奋斗!》一文,回顾学校上半年各项工作成效。

其中关于师资建设方面,据官方信息显示,2022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获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2项,创历史最好成绩,获得优青11项。学校同时启动“名师培育计划”,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获选人简介

水江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就读于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先后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和美国罗切斯特大学(2010年)获双博士学位,在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2010-2013年)和凯斯西储大学(2013-2014年)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领域包括电催化剂、储氢材料、质子膜燃料电池、锂-空气电池、锂离子电池。迄今已发表SCI论文60余篇,包括Nat. Catal., Nat. Commun., Sci. Adv., PNAS, J. Am. Chem. Soc., 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Angew. Chem. Int. Ed., ACS nano, Nano Lett.等国际著名期刊,高被引论文8篇;获2016 R&D 100奖;授权美国发明专利一项。

任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国家 863 云制造重大项目总体办主任,智能制造与仿真技术实验室副主任,云制造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系统仿真与智慧制造系副主任。本科及硕士就读于山东大学,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研究领域:1、工业互联网,云制造,智能制造:2、大数据分析,工业大数据,大数据可视化;3、新一代人工智能,工业人工智能,边缘计算智能,深度学习与群体智能;4、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工业数字孪生;5、大型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

陈玉丽,200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固体力学专业。2008年至2011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计算力学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年入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卓越百人”青年人才引进计划,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 2016年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17年获评“长江学者青年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尺度复合材料力学、先进材料结构设计等,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已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五十余篇,包括JMPS、IJP、CSTE等国际顶级期刊。

潘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导。2009年博士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两项,参与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和863项目。现任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湍流与流动稳定性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力学学会流体力学分会副主任。近年来主要研究高雷诺数湍流边界层中的湍流结构与湍流减阻、复杂流场的光学测量与低维分析方法、旋涡运动与稳定性等,研究成果在Journal of Fluid Mech, Experiment in Fluids, Measurement Sci &Tech等流体力学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引用200余次,获批国家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10余项。与俄罗斯科学院、墨尔本大学、马德里理工大学、丹麦科技大学的学者保持长期合作研究。主讲国家级精品课《空气动力学》,曾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二),北航校级优秀班主任等,多次获北航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二等奖。

李建欣,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计算机学院科研副院长,大数据科学与脑机智能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2001年和2008年分别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工学学士和博士学位,2008年英国卢瑟福.阿普尔顿国家实验室访问,2011年微软亚洲研究院访问研究员,2015-2016年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CMU机器学习系访问学者。现为IEEE和ACM会员,计算机学会(CCF)高级会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青工委委员,CCF大数据专委会委员等。

主要研究方向:大数据分析与处理、机器学习和可信计算等。

主持和参与了国家973、核高基重大专项、科技支撑、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香港RGC联合项目等,包括“网络空间大数据计算理论与技术”、“社交网络异常事件检测与图处理技术”、 “虚拟计算环境聚合与协同机理研究”、“国产中间件参考实现平台”、“服务网格系统CROWN”、“分布式系统的信任管理技术”等。参与编著学术专著2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 (TC), 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TKDE), IEEE Transactions on Dependable and Secure Computing (TDSC)和《中国科学》等国内外期刊以及WWW, IJCAI, AAAI, SRDS, Infocom等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AAAI 2021等最佳论文奖,IEEE会议杰出贡献奖。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专利20余项,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曾获“微软学者”和微软亚洲研究院“铸星计划”,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和“青年长江学者”,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十佳)等。

现任Springer Journal of Cloud Computing、Big Data Mining and Analytics, Journal of Social Computing等国际期刊编委,多次担任KDD, IJCAI, ICDM, CIKM, AAAI, ICPADS等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ACM Computing Surveys,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 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等国际期刊审稿人。

罗洪斌,工学博士/教授, 1999 年6月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工学学士学位;2004 年6月和2007年3月于电子科技大学分别获得工学硕士学位和工学博士学位。2009年9月~2010年9月在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做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为宽带通信网络。主持和参与多项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在本领域国际顶级期刊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等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十余项。

于滨,2000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2003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2006年9月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6年10月至2016年6月任教于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2016年7月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至今。共发表SCI检索论文45篇,SCI他引600余次,google学术总引用超过1000次。其中一篇论文被评为2012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国际影响的学术论文,4篇论文被选为ESI高被引论文。

李大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员、博导、首届校务委员会委员。2018年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围绕复杂系统可靠性和弹性管理,在PNAS、Nature Physics、Nature Communications、RESS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了研究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日报、科技日报等专文报道。主持了国自然、装发预研等科研项目。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航空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担任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理事,“双法”研究会高教分会副理事长,系统工程学会系统可靠性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智能交通协会青专委专家。

李建利,教授/博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精密仪器与量子传感技术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惯性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青年学术骨干,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兼职教授。曾主讲北京市精品课《惯性器件原理》、《先进导航系统概论》等本科生必修课和研究生专业课《惯性测量系统设计及应用》等;指导的研究生多人荣获国家奖学金、北航优秀毕业生、校研究生十佳提名等。近五年主持国家级课题10余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获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4)、和2015年度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5)各;201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郑世强,教授、博士生导师,精密仪器与量子传感研究院副院长,“先进惯性仪表与系统技术”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和国家自然基金创新群体核心骨干,中国自动化学会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201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主要研究领域为航天器姿态控制执行机构、高速磁悬浮电机技术及应用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装备预研共用技术、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子任务等课题,在IEEE、AIAA、ASME汇刊等国际权威期刊共发表SCI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研究成果分别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

刘利民,2006年获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学位,导师叶恒强院士。先后在英国Queen’sUniversity of Belfast(导师:PeijunHu)、德国Fritz-Haber-Institut、英国University CollegeLondon和美国PrincetonUniversity。2011年-2017年在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任特别研究员,国家基金委首届“优青”基金资助。2017.9加入北航物理学院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8年获得中英人才项目英国皇家协会牛顿高级学者基金。

课题组主要研究能源材料物理,通过理论计算与实验相结合探索能源材料设计和服役中的基本物理化学问题。

目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第一和共同通讯)在Nat.Energy(1), Nat. Comm.(7), JACS(5)等SCI刊物上发表论文近150篇,其中本人为通讯作者或者第一作者并且期刊影响因子大于10的文章40余篇,7篇文章被ESI选为1%高引用文章,3篇文章被ESI选为0.1%热点引用文章。受Surf. Sci. Reports邀请基于我们的工作撰写题为“Excess electronsin reduced rutile and anatase TiO⁠2”综述。现任Scientific Reports(2015-)和Progress in NatureScience: Materials International(2015-)两个国际期刊编委。

李海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发动机研究教授,博导。本科及硕士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立足航空发动机,主要针对航空发动机高温部件冷却技术开展研究,形成了以旋转换热为特色、与微尺度交叉融合的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冷却研究方向。

成果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Lab on a Chip”、“Microfluidics and Nanofluidics”等杂志发表 SCI 论文 63 篇(第 1 作者 25 篇,通讯作者 23 篇);获得授权国家专利 13 项;5 次担任国际会议分会主席,1 次做国际会议大会特邀主题报告,4 次做国际会议分会主题报告。

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
关注时代学者微信公众号,及时获取更多信息

QR Code 手机访问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