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新增国家杰青3人,优青11人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了2022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评审结果。西安交通大学官网显示,2022年度该校共有3人获批杰青项目,11人获批优青项目。

入选者名单及简介如下。

国家杰青

徐峰,西安交通大学生命学院教授/博导。先后于2001年和2004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及工业工程专业双学士学位和热能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8年取得剑桥大学工程学博士学位。2008-2011年在哈佛医学院/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健康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Harvard-MIT Heal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任博士后、研究员,2007年与卢天健教授创建并担任西安交通大学仿生工程与生物力学研究中心(XJTU BEB Center)主任。2011年8月全职回国,现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先后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支持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沈少华,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从事太阳能光电催化分解水制氢、CO2还原和钠离子电池研究,以第三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学位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在Chem Rev, Nature Photonics, Adv Mater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SCI他引6000余次。担任Sci Rep和Chin Chem Lett等SCI期刊编委和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基金评议人。

杨树明,1979年11月出生。2002年07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5年04月毕业于在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并获工学硕士学位;2009年07月,毕业于英国University of Huddersfield仪器科学与纳米技术专业,获博士学位。2005年04月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Eaton电气(苏州)有限公司担任设计工程师;2009年05月-2010年11月,在University of Huddersfield担任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Research Fellow;2010年08月-2012年03月,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2012年03月-至今,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青骨”教授。现任机械工程学院仪器科学与精密制造系主任;担任国际期刊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ystems副主编,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编委,《西安交通大学学报》责任编委;担任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中国创新设计产业战略联盟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陕西省仪器仪表学会理事等。

国家优青

李丽敏,2004年获得浙江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得浙江大学计算数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得香港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在德国马普智能系统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西安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信息与科学系任讲师,于2014和2020分别任副教授和教授。

张杰,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西安交通大学药学院副院长,陕西省血管性药物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先后荣获陕西省“三秦人才津贴”、陕西省首批中医药优秀中青年科技骨干人才、陕西省优秀药学科技工作者、西部药学之星等称号。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教指委制药工程分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高校药学类教指委(专业共同体)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药物分析技术分会委员、陕西省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西安药学会副理事长、应用药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同行评议专家。先后入选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陕西省首批中医药优秀中青年科技骨干人才计划、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教师跟踪支持计划和医学部国家级人才后备人选支持计划(菁英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 陕西省杰青项目1项,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2项,其他课题10余项。共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其中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70余篇,被引1000余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2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9项(第一发明人34项),受理国际发明专利(PCT)3项。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人民卫生出版社《药物设计学》、高等教育出版社《药物化学》、科学出版社《药物化学》;近年来指导硕博研究生30余人,其中8人获国家奖学金,5篇论文获评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第1完成人), 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第1完成人、第6完成人), 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第6完成人)。

解社娟,2002年9月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2009年赴日本东北大学攻读博士,2012年3月获工学博士学位。2013年9月入职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2015年被评定为力学博士生导师。2012年3月-2013年8月,在日本东北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员。

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近20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0余次。

研究方向:电磁涡流场数学建模及有限元程序开发、电磁无损检测的实现和应用、探头设计和优化、基于电磁无损检测方法的核电站关键构件定量无损评价、新型功能材料和结构的定量无损检测、塑性变形的电磁无损评价、信号处理和特征提取技术、生物电磁应用。

目前主持及参与的科研项目: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日合作项目、国家ITER项目、校级项目等。

阳倦成,航天航空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与磁约束核聚变和电磁冶金相关的液态金属磁流体力学相关的实验研究工作,目前完成1项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持1项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参与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仪器专项、科技部ITER专项等。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包括聚变领域国际TOP期刊:Nucl. Fusion, 流体力学TOP期刊:J. Fluid Mech., 传热领域TOP期刊:Int. J. Heat Mass Transf.,等)。

张明明,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致力于采用高分子科学与超分子化学相结合的策略,利用自下而上的自组装来构筑超分子聚合物材料,集中于开拓超分子聚合物在自修复材料、荧光生物材料以及有机光电材料方面的应用,推动新型智能材料的发展。

孙成珍,男,1987年9月生,博士,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硕导。孙成珍博士于2014年6月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导师为白博峰教授),博士期间分别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和MIT联合培养1年。紧密围绕能源的开发、转换、利用过程,研究纳米孔、纳米通道等纳米尺度受限空间内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能质输运过程,主要集中在纳米空间受限流体的热物理特性上。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二维材料分离膜的气体分离及水净化和油藏润湿性反转及自发渗吸。现发表SCI论文20余篇(ESI高引论文2篇),论文他引350余次,荣获2016年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励。

李彦霏,西安交通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副研究员。2012年,获吉林大学应用物理专业学士学位;2017年获中国科学院大学光学专业博士学位,毕业后入职西安交通大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强场物理及应用研究,主要成果包括:建立了描述超强激光场中正负电子自旋和光子偏振动力学过程的理论模型;发展了用于计算激光与电子束相互作用中的QED极化效应的数值方法;基于该理论方法,提出了利用PW超强激光实验条件来产生“极化电子源”、“偏振高亮伽马源”和“极化正电子源”的全新技术途径,从而将极化源的品质参数提高多个数量级,突破当前极化源设计的技术瓶颈;系列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同行所关注,提出的理论方法被同行广泛采用;发表论文20余篇,包括Phys. Rev. Lett. 3篇、Phys. Rev. Appl. 1篇、Phys. Rev. A多篇,1篇发表当年即被列为ESI高被引论文;参与国家重要科研项目十余项,主持青年基金1项,面上项目1项。

林起崟,博士,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于2014年取得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学位,2009年取得哈尔滨工业大学学士学位。曾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谢友柏奖教金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同行评审专家、国家科技专家库/陕西省专家信息库专家。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制造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自动化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组与智能集成技术分会委员,中国图学学会智能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杨志勃,1987年生,共产党员,工学博士,教授(青拔A),博导,现任西安交通大学航空发动机研究所副所长。2005年09月-2009年06月,华中科技大学,工学学士(机械工程);2009年09月-2013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工学博士(机械工程),导师:陈雪峰 教授;2013年12月-2016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讲师/博士后(机械工程),合作导师:陈雪峰 教授;2015年08月-2016年08月,波兰科学院,流体机械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欧盟)/博士后(CSC),合作导师:W. Ostachowicz 教授/院士;2016年12月-2018年06月,西安交通大学,航空发动机研究所,副教授;2018年06月-至今,西安交通大学,航空发动机研究所,教授。入选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陕西省青年托举人才,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目前担任30余个Sci期刊的审稿人,担任Sci期刊客座编辑,国际计算力学大会分会主席等。

李更丰,西安交通大学电力工程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分布式发电与智能配电专委会、电工数学专委会委员。主要从事弹性电力系统及其恢复力评估、主动配电系统及其可靠性评估,用户与电网友好互动、综合能源系统及其可靠性评估、机器学习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3项。主持科研项目1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和面上项目各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任务2项,以及国网总部科技项目和南网重点科技项目多项。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包括中国工程院重点和学部咨询项目,国家863计划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电力科技进步二等奖、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等多项奖励。多次应邀在POWERCON 2018、中美绿色能源高峰论坛、IEEE PES APPEEC 2016等国际会议做学术报告,并在IEEE PES General meeting 2017,CICED 2018等国际会议发起组织专题技术研讨会。

官方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博士后面上项目、博士后特别资助、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近20个国家、省部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并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和科技部重大专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围绕解决法医鉴识性科学问题,探索了将法医基因组学、统计遗传学、生物信息学、中华民族遗传资源与分析方法和神经生物学进行整合研究的新策略,率先在整合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信息科学结果的基础上,利用多组学生物大数据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取得以下原创成果:①建立了辅助司法精神障碍鉴定的遗传标记及客观评定体系;②开发了用于法医学鉴识的中华民族遗传资源数据库及挖掘法医学鉴识遗传标记的多组学分析平台;③构建了鉴识MAP与SCZ的模块特征生物标记系统。基于以上创新性成果及其在法医鉴识中的意义,先后已在国际专业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3篇,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4篇,其中4篇为ESI高被引论文,H因子20(截止2021年2月)。先后荣获陕西省自然科学技术二等奖与西安市自然科学技术二等奖,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第十四届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第十三届陕西青年科技奖及“陕西青年科技标兵”荣誉称号。

高阳

研究领域(方向)

1.泌尿系统肿瘤分子机制与治疗新靶点

2.肿瘤免疫微环境和免疫检查点分子如PD-L1的调节机制

3.肿瘤免疫治疗耐受的细胞与动物模型、分子机制

个人及工作简历

2021.9-至今,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青年拔尖人才(A类),教授

2017.4-2021.3,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访问学者、博士后

2015.7-2017.3, 陕西省人民医院,住院医师、主治医师

2011.9-2015.6,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外科学博士

2004.9-2011.7,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七年制,硕士

科研项目

已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陕西省自然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

学术及科研成果、专利、论文

参与发表医学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8篇,总引用900余次,h-index=17。美国癌症免疫治疗学会(SITC)会员(2020-)。

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
关注时代学者微信公众号,及时获取更多信息

QR Code 手机访问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