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多家单位官宣2022年度国家杰青、优青入选者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吸引海外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

8月5日,申请人和单位管理员已可登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查询2022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获批信息。目前已有多家单位官宣2022年国家杰青、优青的入选者,时代学者已根据各依托单位目前官宣情况进行汇总统计。

官宣入选情况

入选者详细介绍(杰青)

北京林业大学:

彭锋,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副院长。长期致力于生物质多糖高值化利用研究,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入选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全国林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人才计划。担任“林木生物质清洁分离及转化国家创新联盟”理事长、林业工程学报青年编委会副主任委员,Carbohydrate Polymer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生物质化学工程等期刊编委。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参编中英文专著6部,获授专利10余件,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梁希林业科技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王强,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院长。长期致力于工业烟气多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协同控制技术研究,国家优秀青年、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入选中组部人才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等人才计划。任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执行编委、FESE青年编委等。发表高水平论文240余篇,引用15000 余次;主编英文专著3部;获授权专利12件;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金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科技创新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安徽建筑大学

蔡国军,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安徽建筑大学副校长。蔡国军校友2001年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原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后考入东南大学岩土工程专业攻读硕博学位。

蔡国军校友长期从事工程地质原位测试研究,在多功能孔压静力触探理论、装备研发与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累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2020年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近五年发表SCI/EI论文55篇,授权发明专利30项(含美国专利1项)、软著4项。出版专著2部,参编国家行业标准6部、地方标准3部。获2012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20年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青年奖、2020年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19年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15年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2013年中国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2014年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金奖。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4年获江苏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等荣誉称号。现任国际期刊《Geotechnical Testing Journal》编委、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原位测试TC102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工程安全与防护分会副理事长等学术任职。

福建师范大学

王健,博士,教授。2001年本科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数学系,同年留校工作;2004年在福建师范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05年9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师从中科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陈木法教授,2008年6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9获得德国洪堡基金,2014年获得日本学术振兴基金,201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同年也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

欧阳松应 博士,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南方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福建省百人计划获得者、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闽江学者”特聘教授。

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带头人,国家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福建省现代微生物与免疫学创新平台”带头人,福建省生物学“双一流”建设高原学科带头人,福建省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导师团队带头人,“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学术带头人。福建省“百人计划”获得者、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省团队科技特派员带头人、北京市科技新星、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18年第一批省直中直单位引进创业创新领军人才(B类引进高层次人才)、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获得者、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入选2021年福建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学组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噬菌体学组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诊断技术分会分子诊断技术专业学组委员、福建省药理学会常务理事、International Advisory Board of 《Small Structures》、《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编委、《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编委等。

陕西师范大学

杨鹏,1978年生,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硕博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专业,之后赴德国、美国、日本做博士后研究,2012年加入陕师大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高分子表面与界面。目前是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19年入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西安市高层次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西咸新区首批“秦创原创新人才计划”—战略科技人才。

中科院医学所

韩达,中科院医学所研究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2021年)。曾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国化学会菁青化学新锐奖等奖励,入选全球权威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榜单《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主要从事核酸化学与分子诊断相关研究,开发智能核酸工具应用于解决细胞分析与疾病诊断等生物医学中难点问题。重点关注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与筛查方法的研究,结合人工智能与分子工程技术,开发了可针对早期肺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进行精准诊断的液体活检标志物组合与检测技术。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 Science、 Nature Nanotechnol.、Nature Chem.、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参与编写两部Springer 出版社专著《Aptamers Selected by Cell-SELEX for Theranostics》和《Molecular Beacons》

韩达研究员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随后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谭蔚泓教授课题组进行博士训练,获得分析化学博士学位。2014年加入美国Intel公司波特兰制程研发中心,主要从事芯片制程设计与构建的相关研究,2018年回国开展独立科学研究。

入选者详细介绍(优青)

陕西师范大学

王长号,1984年生,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导师李灿院士。2013-2015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和2015-2017年在德国康斯坦茨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7年就职于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应用表面与胶体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要成员。主要从事核酸催化化学和表界面化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青年人才项目等。荣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等。近年来在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徐华,1985年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获得宁夏大学学士学位,2012年获得兰州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兰州大学和北京大学联合培养),2012-2014年在北京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4年7月入职陕西师范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主要致力于二维材料的可控制备与光电器件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青年人才项目等。先后入选陕西省创新领军人才推进计划“青年科技新星”,陕西省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青年百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拔尖”人才托举计划。近年来在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担任《InfoMat》、《SmartMat》、《稀有金属》和《无机材料学报》期刊青年编委。

广东工业大学

芮先宏,广东工业大学“百人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安徽省“皖江学者”特聘教授等荣誉。2007年获济南大学学士学位;2010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2014年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学位。2017年起任职于广东工业大学。专注钒基储能材料(如氧化钒、硫化钒、钒酸盐、钒基磷酸盐等)的研究与应用。在J. Am. Chem. Soc, 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 Adv. Energy Mater.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10余篇,论文已被引用9000余次,h-index(引用指数):55,入选了“全球高被引学者(2018、2020)”和“中国高被引学者(2018、2019)”榜单。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等。

谭剑波,广东江门人,理学博士。2022年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017年广东省高等学校青年珠江学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广东省科技厅高新技术项目、广州市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等项目,近年来发展了基于RAFT聚合的光引发异相聚合体系,制备了各种功能聚合物微球与聚合物自组装材料。以第一/通讯作者共发表SCI论文58篇;其中包括Macromolecules (15)、ACS Macro Lett. (10)等26篇,ESI高被引论文11篇。基于申请人围绕基于RAFT聚合的光引发异相聚合研究所取得的学术成绩,2019年受ACS Macro Lett.主编邀请为庆祝“高分子概念提出一百周年”撰写展望论文;2021年受邀为Polymer Chemistry期刊的Emerging Investigator。

徐毅,广东工业大学“青年百人计划”特聘教授,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和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获得者,目前是中国和美国光学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光传输理论及其在信息处理领域的应用,在Nature Photon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Phys. Rev. Lett., Opt. Lett.和Physical Review A/B(Rapid Communications)/Applied等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新型光场调控物理与应用”培育项目等纵向科研项目10余项,曾任中文核心期刊《光学学报》的专题编辑。

解玉磊,1985年生,华北电力大学工学博士,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生态工程研究院A+类特聘教授,硕导。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生态环境系统模拟、多尺度能源环境系统规划、不确定性分析及风险评估理论等方面的研究。

周雅,1987年生,广东工业大学“青年百人计划”A+层次人才,特聘教授,博导,大湾区城市环境安全与绿色发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骨干成员。从事环境系统工程、产业生态学领域教学科研工作,主要关注在线外卖等新兴产业环境影响及减污降碳优化调控策略,为产业转型与减污降碳提供科学支撑,在Nature子刊、Cell姊妹刊及环境生态领域综合性权威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成果被瑞典学者在Nature子刊专题评述,Science Daily、phy.org等国际主流科技媒体专题报道。获广东省循环经济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东北电力大学

陈奇成,男,1985年1月,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电力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负责人,入选东北电力大学新锐计划、东电学者二层次,东北电力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1项,面上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吉林省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工信部重点实验室项目,吉林省重大科技招标专项等国家与地方纵向科研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SCI/EI收录学术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撰写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出版英文储能专著1部;荣获吉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优秀成果奖。受邀担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英国伯明翰大学博士学位海外评审专家;Applied Energy,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Solar Energy Materials and Solar Cells、Applied Surface Science等期刊审稿人。

河南大学:

蔡国发,1984年生,博士生导师,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感光学会青年理事、河南大学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2014年浙江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博士研究生毕业,2014-2019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8年受聘为“杰出人才特区支持计划”第四层次特聘教授,始终致力于电致变色半导体材料与大尺寸多功能器件的制备以及应用研究,并在纳米材料构筑、材料成膜、器件构筑及器件功能研发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近年来共发表高水平SCI论文53篇,作为主要发明人获得国际国内专利6项,并被国际信息显示学会SID授予“YOUNG LEADER”称号。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郑晶,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员、国家环境保护环境污染健康风险评价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长期围绕头发作为新污染物生物监测材料开展研究,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基金,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在头发中新污染物赋存规律、与内负荷的关系、内外源定量解析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获2019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2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并入选2019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以第一/通讯作者在Environ.Sci.Technol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23篇,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发布生态环境保护标准4项。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届“青年科技奖”(2016年),生态环境部“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荣誉称号(2021年),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生态环境青年科技奖金奖(2022年)担任《Eco-Environment&Health》青年编委。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

孙进京,2013年获得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进入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生物技术研究室工作。在博士研究生期间,她就专注于黄瓜性别分化调控机制研究,长期坚守在科研第一线,系统提出了清晰完整的黄瓜雌花形成调控模型,解决了领域内长期悬而未决的谜题。黄瓜等葫芦科植物只有雌花能发育形成可食用的果实,她的研究成果为精准高效培育高产黄瓜品种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也极大丰富了植物性别调控生物学理论。

目前,孙进京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项目4项。近5年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The Plant Cell、Molecular Plant、Development等国际著名SCI期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5篇,受邀主持第十二届欧洲植物育种研究学会葫芦科遗传育种会议中“花和果实发育”主题部分,并入选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中蔬英才”青年英才。

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
关注时代学者微信公众号,及时获取更多信息

QR Code 手机访问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