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入6位青年编委!Chemical Synthesis首届37位华人青年编委集结完毕

1月29日,Chemical Synthesis期刊公布了最后6位青年编委,至此37位华人青年编委已全部公开。

Chemical Synthesis 首届青年编委简介

李会巧

李会巧,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卓越学者。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湖北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湖北省杰出青年、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长期从事锂/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微型储能器件及原位分析的研究。迄今已申请日本专利2项,中国专利18项,已授权11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被引用12000余次,单篇引用>300次的论文6篇,15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Prog. Mater. Sci., Energy Environ. Sci., 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Adv. Energy Mater.,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Informat, ACS Nano, Nano Lett., Energy Storage Mater., J. Mater. Chem. A, Small 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面上基金3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深圳市科技创新项目1项,承担科技部青年973计划项目1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1项。ACS,ECS,ISE等国际学会会员,中国化学会、材料学会、化工学会会员,金属材料学会、硅酸盐材料学会青年理事,InfoMat、SmartMat 青年编委。

熊攀

熊攀,南京理工大学教授。主要从事面向储能和催化中二维材料高效异质界面的调控和作用机制研究。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 Adv. Mater., Energy Environ. Sci. 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工程、江苏省特聘教授、2022 Nanoscale新锐研究者(Emerging Investigator),担任Chem. Synth., Chin. Chem. Lett., Mater. Today Energy 期刊青年编委。

刘江

刘江,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曾获苏锵院士特等奖学金、2018年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4)等。主要从事稳定功能配合物材料的合成及其光/电催化转化(涉及CO2还原及其串联有机催化反应、析氢、析氧反应等)、质子传导、分子磁体等领域的探索研究。目前已发表SCI研究论文60余篇(总引用3000余次),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hem., Natl. Sci. Rev., JACS Au 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4篇(ESI高被引论文8篇,单篇最高引用691次),长期担任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arbon, Inorg. Chem. 等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国家青年基金项目、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等项目8项。现任Chem. Synth., Chin. Chem. Lett. 青年编委和聊城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

卿光焱

卿光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分离与界面分子机制研究组组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基金委优青。2012年入选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2014年获得湖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8年入选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2019年获得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层次,2020年入选大连市杰出青年科技人才。主要从事生物分离材料方面的研究,开发了一系列生物分子响应性聚合物材料、手性功能表面和面向翻译后修饰蛋白质组学的聚合物基富集材料,为制备生物分子响应性聚合物提出了新的制备方法和作用机理。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70余篇,其中在Nat. Commun., Adv. Mater.,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hem. Sci. 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10余篇论文,参与发表SCI论文35篇,他引1600余次;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4项,授权专利1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以第二完成人获得了2011年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担任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委员,Chin. Chem. Lett. 编委,《色谱》青年编委。

朱庆宫

朱庆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高效电催化剂设计、电催化CO2转化、电化学有机合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电解液与催化材料设计有机结合,发展CO2高效电催化转化新方法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近5年,在Nat. Commun., Angew. Chem. Int. Ed., The Innovation, Chem. Sci. 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相关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面上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及“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等项目的支持。研究成果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人民网、ChemistryViews、《物理化学学报》等网站及期刊评述。目前,任《高等学校化学学报》、Nanomaterials 客座编辑。

孔端阳

孔端阳,北京化工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金属催化、光催化、同位素标记、有机合成及应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 Nat. Catal.,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hem. Sci., Chem. Commun. 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2021年北京市科技新星人才称号。

李伟

李伟,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功能介孔材料的设计合成、结构调控、机制解析及在能源领域的应用研究。在Nature 等杂志上共发表SCI论文16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70余篇,包括J. Am. Chem. Soc.(9篇)、Angew. Chem. Int. Ed.(4篇)、Adv. Mater.(9篇)、Nature Commun.(1篇)、Sci. Adv.(1篇)等。论文总他引14000余次,24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2019-2021连续三年入选Clarivate Analytics“高被引科学家”,入选上海市千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等。担任国际介观结构材料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能源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能源学会能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理事会理事、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无机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及多个期刊编委和青年编委。

吴张雄

吴张雄,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2015)、江苏省“双创博士”(2015)与“双创团队”(2017)、苏州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紧缺高层次人才”等人才项目以及亚洲颗粒技术大会“青年研究者”奖等荣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等省部级项目3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目前主要从事多孔吸附与催化材料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致力于研发制备新型多孔吸附剂与高分散金属基催化材料的新方法与新技术,并结合化工新工艺,研发高性能多孔吸附与催化材料产业化技术。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Small, J. Mater. Chem., Chem. Eng. Sci.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引用8500多次。申请或授权国际PCT专利三项,受理或授权国内发明专利10余项。

谢劲

谢劲,南京大学教授,化学化工学院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先进有机材料重点实验室课题组长,南京大学化学和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双聘PI。先后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NHU-CJC Innovation Award、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在Nat. Chem., Nat. Commun., JACS, Angew. Chem., Chem, Chem. Rev., Chem.Soc. Rev., Acc. Chem. Res. 等期刊发表SCI论文70余篇,引用4900余次,担任Frontiers in Chemistry和Gold Bulletin 期刊副编辑。研究领域为有机合成方法学与有机合成材料,当前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双核金属化学,金催化,光催化及自由基化学。

邹晓新

邹晓新,吉林大学教授,化学学院无机化学系主任,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中国化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计划入选者(2016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9年),“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9年),吉林省化学会理事,电力与能源协会中国区氢储能技术分委会常务理事,2021年度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主要从事无机氢能源材料结构化学、合成化学、计算化学与催化化学的结合研究,旨在揭示催化剂设计与性能的晶体结构基础,发现新型催化材料,发展催化材料的绿色合成方法。已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80余篇,总引用16000余次,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余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青年项目、优青等项目10余项。

洪鑫

洪鑫,浙江大学化学系“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惰性键活化转化的机制研究与基于人工智能的合成反应精准设计,研究了一系列惰性化学键活化转化的基元过程,建立了过渡金属催化碳氧、碳氮等碳杂键活化反应的机理模型,阐明了相关转化中活性和选择性的控制因素,发展了基于反应机制的机器学习预测方法,为合成化学的精准设计提供了智能新策略。独立工作以来,在Acc. Chem. Res., Nat. Chem., Nat. Catal.,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等期刊上发表通讯作者及共同通讯作者论文80余篇。曾获“中国化学会物理有机化学新人奖”(2019)、“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20)、“JOC Outstanding Article of the Year Lectureship Award”(2021)以及国家优秀青年基金(2021)等奖励与资助。

李乙文

李乙文,四川大学教授,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与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青年科协理事会理事,国家药监局化妆品人体评价和大数据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主要致力于人造黑色素材料和多酚功能材料的基础与转化研究,通过发展新的材料化学策略将黑色素的部分性能进行有效提升,使之能在部分工业场景下逐步取代传统高黑度材料,其中4项专利已成功转让,与华为、MARUBI丸美等企业联合开展了多项涉及信息和大健康产业的产品研究,自主设计并在川建设了首条黑色素材料生产线(10吨/年)。近年在Sci. Adv., Chem. Soc. Rev., 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 等主流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中国化学会高分子青年学者奖,中国科技新锐人物卓越影响奖和冯新德高分子奖提名奖。担任多个期刊编委和青年编委。

贲腾

贲腾,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研究成果“多孔有机骨架材料及其衍生物的制备和性能研究”获得了吉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二完成人)。作为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国家973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吉林省国际合作项目等科研项目,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作为第一/通讯作者,在包括Chem. Rev.,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Energy Environ. Sci., Chem. Sci. 等知名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引用超5000次(单篇他引最高Google citation:1000+)。贲腾教授主要从事多孔有机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功能研究。

蔡彬

蔡彬,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曾获得路博润青年化学家奖(2016),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2017)和Dr.-Walter-Seipp-Prize (2018,全校唯一)。在Chem. Rev., Acc. Chem. Res.,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Chem. Mater.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引用1500余次。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凝胶结构的电化学界面设计与调控,电化学传感方法,环境电化学。

陈丽华

陈丽华,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入选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曾获第一届“中国分子筛新秀奖”(2017)、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8)、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9)。陈丽华教授主要从事等级孔功能材料及其能源环境催化应用基础研究,在Chem. Rev., Chem. Soc. Rev., Matter,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Natl. Sci. Rev.等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引用4000余次,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

付东龙

付东龙,目前在加州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曾获2020年中国政府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同时担任J. Catal., Chem. Eng. Sci., Chem. Commun., Microporous Mesoporous Mater., J. Energy Chem. 等国际著名期刊审稿人及美国化学会和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会员。在Nat. Mat.,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CS Catal. 等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25篇。申请美国专利2项(第一发明人),中国专利一项(合作发明人)。作为科研骨干参与各类研究项目7项,包括欧洲研究局advanced grant (230万欧元)和proof of concept grant(15万欧元)。研究兴趣包括:多孔材料,C1化学,碳捕获和转化,非均相催化,吸附分离,先进光谱,构-效关系。

侯鸿浩

侯鸿浩,南方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仿生生物材料与界面组织工程课题组独立PI。主要从事仿生生物医用材料及界面组织工程的研究,聚焦仿生材料及功能化表界面在心血管组织工程等方面展开,在Adv. Mater., Acc. Chem. Res., Angew. Chem. Int. Ed., Biomaterials, Bioact. Mater.等主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多篇,受邀在权威期刊Acc. Chem. Res.撰写工作总结评述1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5项,3项已授权。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金在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多项。曾获香港城市大学田家炳教育基金访问学者,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国家公派留学奖学金等多项荣誉。中国生物材料学会会员,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会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会员,中国化学会会员,国际仿生工程学会会员等。

胡劲光

胡劲光,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助理教授,加拿大第一研究卓越基金(CFREF)支持。现任加拿大Biomass Energy Network专委会委员,中加生物能源中心成员,灰熊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并长期参与国际能源署(IEA)生物能源部门和相关活动。目前发表SCI论文130余篇,包括以通讯或第一作者身份在Energy Environ. Sci., ACS Catal., Adv. Funct. Mater., Appl. Catal. B, Renew. Sust. Energ. Rev., Green Chem. 上发表论文。当前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通过光/生物催化的方式有效利用生物质能源、废弃塑料等高效生产高附加值化学品、生物燃料、氢能,生物工程,纳米纤维素的功能化应用等。

康欣晨

康欣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工作涉及物理化学、材料化学、配位化学、催化、电化学等领域。具体研究方向包括离子液体溶液体系相行为和微观结构的研究、绿色溶剂中的材料设计合成与非均相催化、电化学材料合成与电催化、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等。近年来在相关领域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十余篇,全部被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等顶级期刊收录,多篇研究论文被选为VIP文章、亮点文章、高被引文章等。获得牛顿国际学者荣誉称号、牛顿国际学者基金、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奖项。

刘岳峰

刘岳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目前主要从事于CO/CO2等碳基资源小分子加氢活化高效催化剂的设计及其微观结构与动态变化解析。先后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Chem. Rev., Nat. Commun., Angew. Chem. Int. Ed., JACS, Adv. Mater., ACS Catal. 等SCI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第一/通讯作者论文50余篇,引用超过2800次。申请PCT发明专利3项,获美国、欧洲授权发明专利4项,中国授权发明专利2项。获评Elsevier杂志社旗下4个著名期刊“杰出贡献审稿人”。获大连市青年科技之星称号(2017),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会员(2018)、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万层次(2018)及辽宁省“兴辽英才”青年拔尖人才计划(2019)等。

武江洁星

武江洁星,天津大学英才副教授。主要从事功能纳米材料(纳米酶)理性设计与强化应用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Chem. Soc. Rev. 等国际学术期刊,被引用2200余次,多篇论文获得国内外媒体的广泛报道和高度评价,被选为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封面文章等。曾获得2016 Gordon F. Kirkbright Bursary Award,2018 Nanoscale Horizons卓越论文奖(Outstanding Paper Award),以及入选2021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新锐科学家(Emerging Investigator)。

谢鹏飞

谢鹏飞,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参与中国国自然,美国NSF、DOE-ARPA-E科研项目10项。迄今为止,共发表SCI论文近30篇,包括以第一作者(含共一)在Science(封面),Nat. Catal., Nat. Nanotechnol., Nat. Commun., ACS Catal.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15篇。获授权6项中国发明专利,3项国际WIPO专利,1项美国专利。2020年荣获国际发明与创造领域“R&D100”奖。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与环境催化,聚焦C1、N1气体小分子高效转化。当前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原子级分散金属催化剂,高熵纳米催化材料,沸石分子筛,多相催化,绿色能源高效转化及生态化工。

张琦

张琦,四川大学教授、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琦教授专注于超分子仿生催化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采用动态化学键化学和组装后修饰等手段来构建具有催化活性的超分子模拟酶,为提高有机反应的选择性和效率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在攻读博士期间分别获得了“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和“留德华人化学化工学会青年化学奖一等奖”。在Nat. Chem., Nat. Catal.,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和Acc. Chem. Res. 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8篇,引用1000余次。

石枫

石枫,江苏师范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先后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等。主要从事手性吲哚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设计和开发了新型吲哚类平台分子及其参与的催化不对称新反应,为手性吲哚类化合物提供了精准高效、高选择性的合成方法。以通讯作者在Acc. Chem. Res.,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hin. J. Chem. 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入选Elsevier 2020高被引学者。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8项,授权4项。先后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Asian Core Program Lectureship Award、新和成-中国化学创新奖、江苏省第二届“十佳研究生导师”提名奖、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奖优秀奖。担任Chemical Synthesis 和《有机化学》青年编委、Org. Chem. Front., J. Org. Chem., Eur. J. Org. Chem. 国际编委。

王亮

王亮,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纳米与多孔催化材料及其在碳基能源分子转化方面的应用。以通讯/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80余篇,包括Science(2篇), Nature Catal.(2篇), J. Am. Chem. Soc., Nature Commun., Angew. Chem., ACS Catal. 等。获得2016年国际催化大会青年科学家奖,2017年中国催化新秀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2018年)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2017年)资助。

黄建峰

黄建峰,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2019年),中国能源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目前在国际期刊发表包括第一作者 Nat. Nanotech., Nat. Commun., JACS, Nano Lett. 等在内多篇论文;参与编写美国化学会(ACS)专著1部;获得授权国际专利和中国专利各1项;受邀作美国材料研究协会(MRS)等国际会议邀请报告多次。主要研究方向为胶体纳米材料的光、电性能调控及其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曾在Nature Nanotech., NatureCommun., JACS, Nano Lett. 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

何林

何林,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第十三批“国家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2017年)、江苏省“双创人才”(2018年,科研院所创新类)人才项目。获得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 (2022年度)。2016年回国独立工作以来,结合所属平台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方向定位与个人在C1催化方向的研究积累,以均多相催化剂创制为手段,CO、CO2为羰源,开发有工业应用潜力的羰基化技术体系。在Angew. Chem. Int. Ed., ACS Catal., Green Chem. 与Chem Sci. 等杂志上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获授权中国专利8件,国际专利2件。主持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合作基金等。

韩杰

韩杰,扬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主要研究兴趣是刺激响应性两亲分子及超分子的组装与功能、功能胶体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在纳米催化和能源等方面的应用。已在Prog. Polym. Sci., J. Am. Chem. Soc., 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ACS Nano 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3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届“东方胶化”杯全国胶体与界面化学优秀青年教师一等奖、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戴安邦青年创新奖等学术荣誉。目前担任江苏省材料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常务理事,ChemPhysMater 编委和《物理化学学报》青年编委。

张静

张静,南京理工大学教授、执行院长,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特聘教授,辽宁省化工学会太阳能光催化专委会主任。致力于太阳能光催化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发表SCI论文53篇,总他引3927次,单篇最高1307次,2篇入选ESI全球化学领域最优秀1%,3篇入选封面/底,5篇论文的研究成果被“美国化学会ACS化学与工程新闻”和“RSC英国皇家化学会”等报道,授权中国发明专利8项。曾获首届“中国催化新秀奖”(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1年,排名第3),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0年,排名第3)等。

姚思宇

姚思宇,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2019年),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2020年)获得者。主要从事面向绿色氢能,聚合物单体制备的反应开发,多相催化剂设计、微观结构表征和反应机理研究。迄今在Science, Nat. Nanotechnol., J. Am. Chem. Soc. 等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引用5600余次。低温水煤气变换催化剂相关研究工作入选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石家福

石家福,天津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北洋青年学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青年项目首席科学家,美国化学会I&ECR有影响力研究学者,天津市青年科技优秀人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骨干成员。主要从事酶-光偶联人工光合过程、二氧化碳及生物质生物转化、仿生功能材料等研究。在Chem. Soc. Rev., Chem、ACS Catal., Adv. Funct. Mater., Joule, Angew. Chem. Int. Ed., Aiche J 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项。多项研究工作被遴选为封面/底论文,2项成果入选美国化学会ACS Catalysis Blurs the Lines Between Catalysis Subdisciplines(全球共25篇)。受邀担任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AIChE)年会等国际学术会议分会主席多次。以第二完成人,获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入选2019年度美国化学会I&ECR有影响力研究学者。

葛君杰

葛君杰,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研究员,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高层次人才计划研究员。研究兴趣为氢能源与燃料电池,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等,共计经费1000余万元。近年成果发表在J. Am. Chem. Soc., PNAS, Nature Commun., Angew. Chem. Int. Ed., Energy. Environ. Sci., Joule 等,他引>4000次。曾获得吉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科技奖励,20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做邀请报告或担任分会主席等,担任多个期刊青年编委,任“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cience”理事、吉林省分析测试技术学会电化学能源分会副主任、IEEE电力与能源协会中国区储能技术委员会常务理事等。

陈卫华

陈卫华,郑州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中原青年拔尖人才、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主要聚焦在面向经济、安全、绿色的电池体系电极材料、电解质/隔膜设计合成及界面调控相关研究工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hem.,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Nat. Commun., Nano Research, Sci. China-Mater., J. Energy Chem. 等主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相关研究成果已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8件;受邀撰写英文书籍《Handbook of sodium-ion Batteries: Materials and Characterisations》中部分章节。兼任中国化工学会第二届储能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电化学会员、中国化学会会员。

刘勇

刘勇,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2020年湖北省百人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创新研究基金等项目。围绕新型功能介观半导体材料的界面可控合成、自组装及其在光电子薄膜器件应用等领域开展了广泛并深入的基础和创新应用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 Adv., J. Am. Chem. Soc., ACS Cent. Sci., Nano Energy 等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10余篇,引用1900余次。刘勇教授主要从事新型半导体异质超晶格的构筑,界面效应及光电性能研究。

付更涛

付更涛,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江苏省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电化学能源储存与转换中关键材料的设计、性能优化以及机理研究。以通讯/第一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Nano Lett., Nano Energy, Chem. Sci., Appl. Catal. B Environ., Energy Storage Mater., Small 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70余篇,其中17篇入选1% ESI高被引论文,被引6600余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特聘教授人才资助项目等3项。担任多个期刊编委、青年编委及客座编辑。

陈燕鑫

陈燕鑫,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研究员。201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团队人才计划”,于2019年初引进回国并授予海西研究院“百人计划”称号。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Nat. Commun., Green Chem 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了系列原创性研究论文,获取授权中国国家专利1项。现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百人计划项目,和1项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开放课题。研究方向:新型电化学/光化学/光电化学催化剂的研发;燃料电池等可再生能源的转换与储存相关研究;光催化/光电催化制氢;液相污染物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的光/电催化降解;电化学储能领域新型正、负极材料的开发;DFT理论模拟技术的应用。

王辰

王辰,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上海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2021年)、华东师范大学“双百计划”紫江优秀青年学者。2021年获国家自然基金委(海外)优秀青年基金项目。截止至今,已发表SCI论文40篇,其中20篇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包括Nat. Catal., 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Chem. Soc. Rev., ACS Nano, Adv. Funct. Mater., Chem. Sci., Small, CCS Chem. 等,论文被Nature Catalysis News &Views亮点报道,多次被Nature Research Chemistry Community等媒体报道。目前研究兴趣集中于胶体粒子组装及表面等离子增强应用,超分子DNA水凝胶,DNA仿生动态网络组装及应用等基础研究。

关于期刊 

Chemical Synthesis (Online ISSN:2769-5247) 是一本在线出版,严格同行评议,金色开放获取的国际学术期刊,旨在为所有化学领域研究人员提供展示和获取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深刻见解的评论和热点研究方向的学术交流平台。由OAE Publishing Inc.主导,苏宝连院士担任主编。期刊刊文范围横跨整个化学合成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涵盖合成方法、理论计算或仪器方法在分子/纳米水平上获得的产品(材料)的性质研究、催化、能量转换和存储、生物医学、医药、环境保护和修复等。

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
关注时代学者微信公众号,及时获取更多信息

QR Code 手机访问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