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青年拔尖申报政策分析攻略

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作为国家人才发展规划重大人才工程项目之一,自2011年开始实施,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等重点学科领域,每年重点扶持一批青年创新人才,把他们培养成为本专业领域品德优秀、专业能力出类拔萃、综合素质全面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形成我国各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对入选计划的青年人才给予经费支持,自然科学领域120~240万元,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领域30~60万元,3年为一个支持周期。具体支持标准和划拨方式由中央组织部组织专家评审核定。

该计划最初设定每年遴选200名,到2020年培养支持2000名左右的优秀青年人才。但实施层面并没有按计划严格推进,截止目前仅遴选三个批次(第二批名额400,包含2012年、2014年两个年度遴选指标),累计入选742人,包括自然、工程领域575人,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167人。

青年拔尖的特点之一是计划性非常强,申报推荐采用限额申报的方式进行,明确了各平台分工及推荐名额。例如,本年度教育部直属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大多分配推荐名额10~20个左右;工信部推荐名额40个,各直属高校推荐不超过9人(自然科学类不超过7人,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类不超过2人)。限额申报办法能够更加合理利用评审资源、提升遴选工作效率,同时也要求各单位优化结构、优中选优、宁缺毋滥。因此,青年拔尖的遴选关键词之一是“精准”。

与上一批不同,今年的申报政策变化较大,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申报年龄调整,年龄上限从35周岁提高至40周岁;

2.遴选支持名额200名增加至300名;

3.拓展推荐渠道,扩大差额比例,增加对企业的支持名额

4.进一步规避同层次人才计划/项目重复资助问题,青年长江、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人才资助期内不得申请

5.开通部分领域外籍及港澳台地区人员申请通道,已在大陆工作1年以上的台港澳地区专家和取得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的外籍专家,可以申报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青年拔尖人才。

上述调整对国内40周岁以下青年人才群体是有利的。短期内提升了资助支持的覆盖率,改善了资源分配的均衡性,拓宽了外籍及港澳台人员在华长期稳定发展的支持途径。但是,政策调整期对申请人个体的影响可能更加复杂多变

国内35周岁以下青年人才群体符合青年拔尖申报条件的申请人不在少数(这是采用限额申报的因素之一),提高年龄上限再次大幅增加潜在申报群体基数。35~40周岁的青年人才正值学术活跃期和高产期,这一年龄段“牛人”太多。尽管增加了遴选名额、进一步约束了资助期内同层次其他人才计划/项目获得者,却很难降低入选难度。部分申报单位亦有可能优先推荐年龄超过35周岁的“老人”,35周岁以下的候选人暂缓申请

青年拔尖是国家人才发展规划重大人才工程青年英才开发计划的子计划,也是“万人计划”第三个层次。万人计划是对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相关重大人才工程进行整合打包,共包括三个层次七类人才,因此涉及到很多部门的协同工作。不了解万人计划的朋友可能会觉得很混乱,例如青年拔尖是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和科技部三个平台同时开展、分别通知、分头部署。大多数申报单位只关注归属部门的情况,其他平台并不了解。时代学者作为一家教职申请咨询机构从整体上对本年度的青年拔尖人才计划进行梳理介绍,特别是名额分配、申报条件这类核心问题,通过下图可以更加清晰了解。

本年度青年拔尖的遴选名额是300个,其中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类240个,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类60个。大概按照1:7比例设置推荐名额,其中教育部平台1080个,占一半左右。直属高校、地方高校以及相关部门逐级分配后,大多数高校名额只有个位数,其他平台下述机构名额更少。在执行层面,高校、研究机构二级单位基本只能推荐1~2位候选人参加学校评审筛选,并根据分配的名额情况设置淘汰比例。因此,申请人拿到本单位推荐名额基本都是经历过内部厮杀,实属不易。至于能否入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
关注时代学者微信公众号,及时获取更多信息

QR Code 手机访问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