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变了,申请教职比以往更难选择!

9月21日教育部正式公布双一流名单,42所高校入选一流大学建设、95所高校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尽管此前已有一份相似度极高的名单坊间流传,此次公布仍旧产生了极其强烈的社会反响。总体而言,双一流没有摆脱985、211的影子,变革不是推倒重来,而是扬弃。既成事实,与其争论高校的得与失,不如换个角度,从学科上分析一下双一流对申请教职的潜在影响。

注:加(自定)标示的高校是指该学科由学校根据“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建议自主确定。

根据学科建设数量统计,465个学科分布在108个领域。材料科学与工程(30)成为建设数量最多的学科,化学(25)、生物学(16)分列二、三位。这与QS学科排名、ESI排名基本一致,也说明了本次学科评估对这两项的参考权重比较高。在工学、理学以及医学的细分学科领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4)、机械工程(10)、数学(14)、基础医学(8)、临床医学(8)、药学(7)成为主要的发展方向,与当前的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热门领域都息息相关。

单个学科建设数量不小于7的共计是214个,占总建设数46%。仅从学科方面考虑,近半数资源会流入以材料科学工程为首的19个学科。很可惜,这其中不包含人文社科类学科。

人文社科类建设数量最多的学科扎推出现在建设总数为6个的类别中,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文社科类学科冲击世界一流的第一方阵。

学科建设的地域分布上,北京地区累计入选162个,超过上海(57)、江苏(43)、湖北(29)、浙江(20)入选总和。双一流建设并未完全抛弃高等教育落后省份,保证了这些地区至少一个建设学科。

本文按照教育部发布数据统计建设总数为465,个别机构统计数字为459是将中国矿业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合并处理。这6所高校在入选95所一流学科名单中并未单独显示,但在学科列表中分别标示。这其中有历史原因,也是参照第三轮学科评估执行。目前这六所高校都是独立办学,所以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也可以理解为98个。

本次公布的一流学科名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科概念的传统认知。学科领域建设数量分布差别较大,例如材料科学与工程建设数30个,而新闻传播学仅2个,复旦大学在该学科有较强实力,却未能入选。另一个现象是出现了不在教育部学科目录中的学科。例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的机械及航空航天和制造工程,大连理工大学的工程等等。可能是目前的学科目录不能满足这些高校的交叉学科发展需求(统筹优势资源给教育部讲个生动感人的故事….)。

无论是一流大学还是一流学科,这份名单的导向意义影响深远。这是未来几年的高考报考指南,也是研究生推免报考指南,更可能是高层次人才跳槽指南。双一流建设的目的非常明确,优质资源将迅速流向入选规模庞大的学科和相对集中的地区和高校。高等教育格局的马太效应会更加明显,强者恒强,弱者愈弱。落选高校和学科的日子只会更难过。

近年来,在国家自上而下的各类人才计划支持下,申请教职回国发展成为海外学者学术生涯规划的重要部分。教职申请者往往需根据人脉、平台、家庭、地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选择落地单位,很多优秀的申请者面对选择非常纠结。双一流的风暴来袭,可能会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以往经验是否继续适用有待验证。风向变了,申请教职比以往更难选择!

过去教职申请者经常发出选择985高校还是211这样的讨论。自此,这样的话题将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一流大学(非一流学科)还是一流学科(非一流大学)的纠结。不仅如此,教育部明确双一流建设不搞身份固化,五年一个周期评估调整。这让选择教职增加了更大的风险系数,谁都不希望所选学科淘汰出局这样的悲剧发生。

入选者高歌猛进,落选者仍需砥砺前行。双一流带来多少骤变令人期待,申请教职也会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双一流,我们将参与其中。服务有教职申请计划,尤其是处于学术生涯早起的青年学者。也许很难帮助他们做最终的决定,但可以给他们一个第三方的视角看问题。近期我们还会针对热门学科以及国内人才计划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欢迎有申请教职计划的学者关注交流。

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
关注时代学者微信公众号,及时获取更多信息

QR Code 手机访问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