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新增5位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

近日,在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中,吉林大学新增5位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分别是物理学院谢禹教授、动物医学学院李心慰教授、地球科学学院王枫副教授、建设工程学院张文教授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韩奇钢教授。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旨在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

项目获得者个人简介:

谢禹,吉林大学物理学院、计算方法与软件国际中心、新型电池物理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谢禹本科和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先后在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美国莱斯大学等研究机构从事博士后研究;2019年以学术带头人身份引入吉林大学物理学院。

谢禹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型能源材料的理论设计与优化。研究成果包括:解决了层状过渡金属碳化物等储能材料的表面结构难题,据此提出了多层离子吸附的储能新机理,为精准设计高容量电极材料提供了途径,设计了结构有序的高容量双过渡金属层状储能材料,提出了单层六角碳化钛自组装生长的物理机制,建立了原子层级上实验制备金属性过渡金属碳化物能源材料的理论基础。

 

李心慰,吉林大学动物医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心慰2013年获得吉林大学农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2015年晋升副教授,2018年晋升教授。

李心慰主要从事动物营养代谢病的早期预警、诊断、发病机制、防控新产品和新技术研究。明确了奶牛酮病和脂肪肝等能量代谢紊乱疾病的关键发病环节和调节信号通路,揭示了凋亡、炎症和自噬等病理机制在奶牛能量代谢病肝损伤中的作用及其“Crosstalk”机制,阐明了制约奶牛酮病和脂肪肝防控的多个基础科学问题。

 

王枫,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枫于2013在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获得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博士学位;2014-2017年,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2018-2019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同位素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主要从事火成岩成因与造山带岩石圈演化研究工作。针对中亚造山带东段多构造体制叠加演化历史和不同构造体制影响的时空范围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对东北亚古生代和中生代火成岩及相关沉积岩开展了系统的年代学与岩石地球化学研究。

王枫在中亚造山带东段松嫩地块东缘发现新元古代地质体,揭示了松嫩地块的基底属性,重塑了兴蒙造山带东部古生代演化历史;利用火成岩组合时空变异,结合沉积物源变化,揭示了古亚洲洋最终闭合时间与方式;确定了古太平洋板块在欧亚大陆下俯冲的起始时间和俯冲变化过程,揭示了古太平洋和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体制影响的时空范围。

 

张文,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文本科、硕士、博士均就读于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2013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入职建设工程学院工程地质系,2019年破格获评教授。

张文一直从事山区地质灾害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工作,侧重岩体结构精细描述、复杂结构岩质斜坡灾变与泥石流灾害的综合预判。形成了岩体结构-斜坡地质灾害-泥石流的链式分析评价体系,用以指导山区工程地质减灾防灾工作。

 

韩奇钢,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辊锻工艺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韩奇钢于2010年在吉林大学获博士学位,2013-2014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开展访学研究。长期从事具有仿生结构的纤维增强层合材料设计制造研究。

韩奇钢创新性提出纤维协同增效仿生原理,建立仿生结构/功能解析模型,设计出纤维定向排列的仿生新结构,实现轻质高强协同提升;发明仿生结构/功能调控方法,设计出机/电一体化仿生新结构,实现纤维增强层合材料机械承载与电储能功能的一体共存;形成仿生结构纤维增强层合材料成形制造的新工艺、方法与技术。

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
关注时代学者微信公众号,及时获取更多信息

QR Code 手机访问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