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两院院士增选结果出炉,北大朱彤、朴世龙教授,兰州大学黄建平教授等9位环境相关学者当选

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公布2021年中国科学院、2021年中国工程院新增院士名单,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6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25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选举产生8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20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其中有9位环境领域相关学者当选:北京大学朱彤教授、兰州大学黄建平教授、北京大学朴世龙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广西大学王双飞教授、中国科学院冯起教授、上海大学吴明红教授、浙江大学高翔教授、南京农业大学沈其荣教授、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杨为民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入选2021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名单的环境领域学者: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朱彤教授

 朱彤1983、1986年分别获得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放射化学学士和环境化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得德国伍珀塔尔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1999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现任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199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0年获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2-2016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负责人,2012-2017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因“对大气化学基础研究及对超大城市空气污染的人体健康及气候影响评估的卓越贡献”,于2019年当选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AGU Fellow)。2020年8月获聘国务院参事。

朱彤长期开展大气化学及环境健康研究,取得了大气污染来源甄别、成因解析及健康危害评估等系列创新成果,主要包括:

突破污染物地气交换和区域输送通量测量技术,发现大气污染新来源、新机制;

揭示大气复合污染的非均相化学反应成因、阐明华北大气污染的区域输送过程,支撑大气污染治理;

识别黑碳是危害健康的关键大气组分之一、发现大气污染危害生殖健康等新型不良影响。

在Science、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美国医学会会刊JAMA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40余篇,入选科睿唯安”交叉领域”高被引科学家、爱思唯尔环境科学中国高被引学者。

朱彤致力于将基础前沿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应用于解决我国重大环境问题。2005年他发起和组织了华北区域大气环境综合观测国际合作实验CAREBEIJING,揭示了北京及华北空气污染形成机制,在国际期刊JGR和ACP上发表3期专刊,进而带领北大团队提出《奥运会北京空气质量保障方案北京周边省区市措施》,得到国务院批准采纳、在华北六省市实施,为保障北京奥运空气质量做出了贡献。他提出和证明了京津冀冬季居民源通过区域输送对北京空气污染的重要贡献,2016年发表在PNAS上,据此提出控制居民散煤的建议,推动了相关政策的实施。2019年他和学院宋宇教授在PNAS发表关于我国大气氨的环境效应论文,据此提出“我国应分区域制定精确氨减排计划”的政策建议,为我国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了科学支撑。

2000年起,他一直推动环境健康领域的学科交叉研究和学科建设。通过开展大气化学与流行病学的交叉研究,揭示了大气污染危害心肺健康的氧化应激和促炎等分子机制,识别出黑碳等多种危害组分,发现大气污染对精神、生殖健康等的新型不良影响,提出以健康驱动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的协同治理。他致力发展环境健康交叉学科,于2007年创建了北京大学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2015年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建成了完整的环境健康二级学科,2021年在北京大学建立了中国高校环境学院首个环境健康系。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黄建平教授

黄建平,男,1962年11月出生。兰州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兰州大学西部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Scientific Reports》、《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等杂志编委,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的主要撰写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首届“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首届“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工作奖”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排名第一),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

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 朴世龙教授

朴世龙, 1976年4月生。1995-2004年就读北京大学并获理学学士和博士学位。2004年到法国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回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任教。担任Global Change Biology等十余种刊物编委,曾任全球碳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领域的陆地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互馈关系研究,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反馈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相关成果入选“2009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和“2013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地球科学奖和中国青年科技奖,2017年以来连续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入选2021中国工程院新增院士名单的环境领域学者:

广西大学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 王双飞教授

王双飞,广西大学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3年在美国乔治亚工学院制浆造纸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第七届学科评议组轻工技术与工程组成员、广西造纸行业协会会长、广西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会长。2004年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广西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

多年来,王双飞教授率领团队展开耗时十年的“造纸与发酵典型废水资源化和超低排放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大幅提高了废水回用率,解决了废纸制浆行业的瓶颈问题,这一技术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近30年的垄断,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王双飞教授主导的“大型二氧化氯制备系统及纸浆无元素氯漂白关键技术及应用”,解决了我国纸浆清洁漂白的“卡脖子”技术难题,打破了国外跨国公司的垄断,成果已在中国、美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应用,已成为国际上该领域的主流技术,市场占有率超过八成,2019年该成果获得国家技术。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冯起教授

 冯起,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兼任中国科学院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主任。

曾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状,全国“优秀博士后”称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澳大利亚政府“奋进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首届优秀博士后奖、获国务院政府津贴、中国科学院王宽诚西部贡献奖等荣誉称号。2019年被评为甘肃省优秀领军人才。

主要从事干旱地区水文、水资源与环境研究。已完成了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恢复的水调控机理、关键技术及应用、祁连山涵养水源生态系统恢复技术集成及应用、干旱内陆河生态治理的技术集成、民勤沙漠化防治与生态修复技术集成试验示范研究、黑河流域荒漠绿洲水热过程与生态恢复技术试验示范等工作。2017年,完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的编制工作,是张掖“山水林湖田项目”首席专家。现在正在负责 “西北内陆区水资源安全保障技术集成与应用”重大专项工作。

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吴明红教授

 吴明红,1989年本科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现上海大学)化学系应用化学专业,1992年获上海科技大学有机化学专业硕士学位,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无机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0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年4月参加工作。现任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上海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环境工程学科带头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200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2年获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担任国家自然基金委专家评审组成员、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特邀常务理事、中国核学会核技术应用分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教育系统劳模协会副会长等职。

吴明红教授作为上海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辐射技术在环境中的应用”以及上海市重点学科”环境污染与健康”学科带头人,一直从事辐射技术在环境保护中应用以及新材料制备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在内的15项国家及上海市重大项目研究工作,在辐射技术有效处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作用机理及应用、污染物检测分析、辐射场数值模拟应用以及辐射制备多功能智能材料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性成果,并先后获国家光华工程科技奖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0多项,多项专利得到推广应用,建立了两个产学研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Nature、Nature Chemistry、Nature Communications、Chemical Reviews、Advanced Materials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SCI他引10000多次,H因子42。其中部分论文被 Nature 亚太地区网站列为Featured highlight或被选为封面文章。

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 高翔教授

 高翔,男,汉族,1968年10月出生,浙江杭州人,198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9月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嘉兴研究院院长,国家环境保护燃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主任。202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9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3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4年入选“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2015年被评为浙江省特级专家,2019年当选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会士。

高翔教授长期致力于能源与环境领域减污降碳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工作,在能源电力、船舶航运等行业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构建了多污染物高效协同控制技术体系,攻克了电厂超低排放、船舶尾气高效净化等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规模化工程应用,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主持和参与制订了国家及行业标准共70余项,推动了国家大气环保装备的标准化体系建设。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60件、国际专利7件;发表论文260余篇。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沈其荣教授

沈其荣,现任南京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有机(类)肥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曾任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领域主题专家、国务院学位会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学部专家咨询委员、农业部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专家组组长等职务。

沈其荣院士长期从事有机(类)肥料和土壤微生物研究与推广工作,技术工艺被全国666家企业采用,为中国有机(类)肥料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以施用全元生物有机肥为核心技术的防控土传病害综合技术体系效果显著,为经济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省部一等奖6项;第一完成人获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78件,其中51件在企业转化,获得专利直接转让经费3800万元,1件获中国专利金奖,2件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杨为民教授

 杨为民,化学工程与技术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从事催化新材料及反应工程与工艺的研究,为解决传统乙苯生产技术对环境的危害问题,他带领研究团队开展了乙苯绿色化生产技术的研发,大胆突破国外同类催化剂制备的传统思路,发明了分子筛“形貌控制”、“孔道修饰”等多项技术,创制了高性能乙苯催化剂,并得到广泛推广应用;针对我国缺油富煤和生物质丰富的资源特点,杨为民和他的研究团队开展了原料多元化乙苯技术研究,发明了苯和生物乙醇为原料生产乙苯的新工艺,通过发展“分子筛二次转晶”、“酸中心超稳化”等催化剂制备核心技术,大幅提高催化剂抗水耐硫性能,创新了适应原料多元化的反应-分离工艺,2007年,建成世界首套以煤基焦化苯和生物基乙醇为原料的乙苯生产装置,推动了石油化工与煤化工、生物化工的有效结合;针对国内外炼厂尾气长期作为低品位燃料而无法得到高效利用的问题,杨为民领导科研团队开展了烷基化催化剂、反应工艺及成套技术的开发,取得了催化材料创制、催化剂制备工艺和多段层式反应器等关键技术突破,开发成功了高效节能型炼厂尾气资源生产乙苯成套技术,综合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推广应用于青岛炼化、宁波大榭石化等多家企业,使炼厂尾气变废为宝,显著提高了炼油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
关注时代学者微信公众号,及时获取更多信息

QR Code 手机访问 微信分享